(被封杀) “铅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但它可能埋在你家的土壤里、水管里、空气中☀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被封杀) “铅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但它可能埋在你家的土壤里、水管里、空气中——或者——治理者不愿面对的‘责任黑箱’里”(外二篇)

2025年3月起,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陆续有幼儿在体检中查出血铅含量超标,这些幼儿出现了腹泻、身上疼痛等等症状。但当时,家长们并未将这些病症与幼儿园联系起来。6月,这些幼儿复查后再次血铅超标,家长们才警觉起来,认为与幼儿园有关。

7月,麦积区市场监督局和公安分局称查获一起该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幼儿血铅异常事件,涉事幼儿园被关闭。

部分家长带着孩子前往西安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孩子们的血铅指标超过正常值很多。然而,有幼儿家长表示,此前天水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通知他们孩子的血铅检查结果正常。

该事件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关注之后,7月8日,甘肃省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调查结果,称是幼儿园后厨违规添加彩绘颜料制作食品所致。

然而,部分网民对甘肃当局发布的调查通报表示质疑,认为官方提供的资料涉嫌造假,目的是为了掩盖当地相关企业铅污染的问题。

中共审查机制在该事件中对相关讨论采取了严格审查,部分文章、评论遭到删除。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与此事件有关的三篇404文章。

一、基本常识|幼儿园铅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点

媒体人、微信公众号作者项栋梁对公开资料进行查证后,以推理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幼儿园铅中毒案可能的完整故事,并对当地政府的处理方式进行质疑。但该文遭到审查。

作者写道:

7月2日晚间或7月3日白天,对褐石培心幼儿园留样食品与环境样本的检测结果出来了,三色发糕和玉米肠卷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当地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出在幼儿园的食品,于是紧急前往幼儿园仓库检查,并控制幼儿园相关人员展开讯问调查。

这也是为什么事发之后,幼儿园方面并没有删除厨房监控记录,也没有销毁用剩的彩绘颜料,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7月3日,当地发布第一份通报,定性为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幼儿血铅超标的案件。

到这时,事情就变成了当地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负面新闻,对当地政府来说,家长安抚控制和舆情管理就进入了“常规操作”的轨道。

“大政府”的特点正在于此,因为平时什么都要管起来,所以发生什么破事都要担心问责,哪怕事情只是一家幼儿园胡乱操作搞出来的恶果,当地政府也会积极介入去维稳和弹压舆论。

到这时,铅中毒事件肯定已经上到了省委讨论,省里决定介入并接管“负面舆情”的管控。但省里出于控制负面舆情伤害范围的考虑,决定只出力不具名。

于是,7月8日,以当地市级联合调查组名义发布了第二份情况通报,意图让幼儿园把全部责任背下来,定性为偶发的、孤立的刑事案件,尽可能撇清省市两级政府的监管责任,也尽可能避免舆情聚焦在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殊不知,园长指示购买彩绘原料给孩子投毒这种完全违背常理的说法激发了公众更强烈而广泛的质疑,令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有什么更大的阴谋与黑幕。

[…]

但归根究底,当地政府是不冤的。

惯性的维稳思路让他们选择第一时间指使医院造假数据掩盖真相,急于甩脱责任的想法使得他们在第二份通报中刻意误导,再加上铅中毒事件有检测结果造假的前科,第二份通报引发公众和媒体普遍质疑,那是一点都不冤的。

二、端端酱|甘肃血铅真相,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微信公众号“端端酱”发布的一篇遭到删除的文章中,作者认为该幼儿铅中毒事件与甘肃环境污染有关。

文章写道:

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共有251名儿童接受检测,结果显示233人血铅异常,其中四成血铅水平达中度或重度中毒标准。孩子们出现腹痛、脱发、牙龈黑斑等症状,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地检测称“正常”的孩子,在西安医院却被确诊为中度甚至重度中毒,检测结果相差几十倍。

调查通报迅速出台:两份食品样本中检出严重超标铅含量,分别高达1052 mg/kg和1340 mg/kg,源于后厨使用网购彩绘颜料(包装明示不可食用)。8人被刑拘,多位地方官员被问责。

这一处理看似“快速而完整”,但是否也过于迅速?

本地检测与西安医院结果相差数十倍(如儿童A本地血铅值为82μg/L,西安检测为512μg/L),远超《血铅临床检测技术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10%)。

我们有理由质疑:这起“人为添加”事件是否也落入了一个熟悉的处理模式——个体归因,系统失语。

在公共卫生和环境污染事件中,“快速定责个体、弱化结构责任”的处理逻辑并不新鲜。

这一模式往往呈现为:归责个体→定性孤例→事件结案→系统失改。

甘肃,污染早已不是新闻

甘肃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相关地区长期存在铅污染历史:

2006年天水麦积区吴家河村:冶炼厂排放致334名儿童血铅异常;

2009年陇南徽县:铅烟尘超标800倍,373名儿童重度超标;

2015年金昌市:农田土壤铅浓度超200 mg/kg;

2018年白银市:42%耕层土壤铅超标。

全国土壤监测数据显示,西北工业与农业交界地区普遍存在重金属积累,甘肃中东部干旱农业区土壤铅积累率高达72.5%。

天水这次大规模血铅异常,是否只是长期环境暴露+一次投毒叠加的结果?

[…]

铅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但它可能埋在你家的土壤里、水管里、空气中,或者——治理者不愿面对的“责任黑箱”里。

“彩色发糕”或许只是一个爆发点。真正的问题,在于那背后是否存在未被识别、未被治理、未被公开的系统性暴露。

这起事件的意义,不该止步于封锅、封人、封口。而应成为一个溯源、制度改革、以及对公众信任重新构建的起点。

三、旧闻评论|官方通报不再能左右舆情

甘肃天水幼儿铅中毒事件发生后,当地民众、网民对当局的官方通报普遍不信任,认为当局掩盖了事件真相。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发布文章,对中文互联网上出现的这种对官方通报不再信任的现象进行分析,但该文遭到删除。

文中写道:

还有更多的案例意在证明,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通报时代,以官方通报为核心建构的舆情应对模式,已经走过了其兴盛期,效期愈发短暂——事实上,每一次通报都将通报本身逼近绝境。通报不仅起不到平息舆论的作用,还发挥了扩大舆情的反作用。

官方通报与民间意见之间渐行渐远,现在差不多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主要表现为,官方通报明知道社会疑问何在,可要么自说自话完全无视,要么蜻蜓点水不作解释。民情民意对官方通报,也从翘首以盼权威结论,到现在的轻蔑对待,嬉笑怒骂。

官方通报的性质,已经不再掩饰,无法修饰和美化。构成通报的少量信息,在节选时就服务于既定的定性;通报要么假惺惺道歉,要么不道歉,要么以“举一反三”的空头话草草结束。通报对大众意见的遮蔽,对公权的隐喻,对舆论的升级从未如此直接。

我们被迫进入官方通报时代的信息格局,其代价是大众媒体无限收缩其公共性,社会对真相的索取能力被无限制压缩。在最近两起通报之前,社会上确有迷信通报的短暂时光,那是新闻与大众错身的瞬间,现在的人们已经从“乐见新闻衰败”的愚钝中清醒。

事情已经坏到这个程度了,亦即:新闻媒体重大公共事件中的缺席,即使不乏批评声音,却也不代表官方通报的说服力有丝毫的增加。大众媒体所丧失的能力与信誉,再也不能让通报有任何的自夸。人们已经接受了新闻匮乏的社会现实,通报也成为匮乏的一部分而不是超然于匮乏。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基本常识、端端酱、旧闻评论主题归类:甘肃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 CDS收藏:时间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