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工人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制造公司搬运钢铁机械。美中贸易战持续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中国5月工厂产量增幅低于预期。(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6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3.6%,创下2023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显示中国国内通缩压力加剧。
同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仅微升0.1%,虽暂时终结连续四个月下滑,但仍反映内需疲弱、信心不足的现状。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出口放缓与内需低迷的双重挑战,短期补贴恐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中国6月PPI大跌通缩压力延续
6月中国PPI同比下降3.6%,不仅是连续第33个月呈现负增长,跌幅更创下自2023年7月以来新高,且超出市场预期。
彭博社指出,这一结果比任何经济学家预期的都更糟糕。分析认为,生产者价格的持续下滑,加剧企业盈利压力与价格竞争,形成恶性循环,中共当局仍持续面临如何加大刺激,提振消费的压力。
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 Ltd.)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指出:“在没有强力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恐难脱离通缩螺旋。”
消费需求疲弱 CPI微升难改颓势
6月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微升0.1%,终结连续四个月下滑,但回升幅度有限。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与能源价格后,6月核心CPI同比上升0.7%,为14个月来最高。
中共国家统计局(NBS)称,“CPI由降转涨主要受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所回升影响”。然而,月度数据显示,CPI较5月仍环比下降0.1%,与经济学家预期一致。
分析指出,消费物价同比回升很大程度上受到家电、电子产品和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的短期提振,但这一刺激效应“可能很快消退”。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师黄梓纯(Zichun Huang)指出:“我们预计今年稍晚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因出口放缓,财政支持带来的提振效果将逐步消退。”
她提到:“这一提振效应可能很快就会消退,我们预计核心通胀率今年稍后将再次下滑。”
出口承压外部风险加剧
除了内需疲弱,中国出口行业同样面临压力。尤其是美国总统川普的关税政策,正持续冲击依赖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业。
CNBC指出,电子产品、汽车等出口导向型行业的价格跌幅在6月进一步加快。
尽管5月和4月中国整体出口分别增长4.8%和8.1%,得益于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激增,部分抵消了对美出口的下滑,但分析认为这一增长难以持续。
价格战激烈企业降价促销自救
分析指出,随着消费需求持续疲弱,中国多个行业的价格战日益激烈,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来提振销售。
彭博社指出,价格战正在加剧企业盈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而这场竞争正不断加剧,迫使当局出手遏制。
CNBC则表示,中国企业的“内卷”已蔓延至消费品行业、汽车行业与电子产品领域。
在中国,“内卷”一词常用来形容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自我消耗、相互削价竞争的困境。多家媒体报导,上周中共高层会议批评了“内卷”行为,指出这些行为虽然旨在吸引消费者、清理库存,但实际上却未能有效提振消费,反而侵蚀了企业利润。
在出口放缓、内需低迷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仍被迫卷入价格战,而当局的呼吁至今未能有效扭转这一趋势。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目前要判断通缩是否结束仍为时尚早,因为房地产行业仍在走疲,反内卷行动也才刚刚开始。”
彭博社指出,各行业“产能过剩”也进一步加剧了通缩。分析指出,虽然中共高层已承诺压缩部分行业产能,但地方政府为维持就业,往往倾向于保留盈利能力不佳的工厂,延长价格竞争的时间。
彭博社警告,低债券收益率、通缩压力,以及挣扎中的房地产市场,可能使中国步上1990年代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失落的十年”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