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著作。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025年是二战结束八十周年,回顾当时对国际局势有特殊认知的文人,笔者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胡适,胡适有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是不折不扣的射手座。以下要谈的,不是五四运动的胡适,也不是来台后被蒋介石供在殿堂的胡适,而是在二战最紧要关头被派到美国说明案情的胡适大使。
1.美国通冷眼看斯大林策略下的中国
胡适在1938年被蒋介石派驻担任对美大使,留下四十之年小诗一首:“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当时美中合作态势还很模糊,胡适主要做的是交朋友及说明状况的任务。
然而胡适这段时间留下最重要的著作,并非美中合作细节,而是1950年发表于美国《外交杂志》的文章《斯大林策略下的中国》,其中胡适详述斯大林25年来培育中共红军到最后推翻蒋介石政权的过程,除了耳熟能详的红军战略“敌人进我们退,敌人停下来扎营我们便去捣乱,敌人避战我们进攻,敌人退我们追”,胡适还描述了斯大林征服中国的故事“差不多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红军才得着充足的实力以攫取中国大陆。红军曾经好几次为蒋介石的军队所击败、破散且几至于消灭。设使中间不夹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斯大林和世界共产党可能永不会在中国成功”。
在另一篇演说,胡适描述了二战之前的美国,“美国很富强,可以说是一个天造地设有资格孤立的国家……当欧洲局势危急,而日本又在太平洋横行的时候,美国国内还在研究如何草拟中立法…哪怕国际间出了什么大事,她都是不管的。中立法就是不让美国介入战争”,直到后来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才彻底停止中立。
胡适的观察到今天仍然十分有益,首先,承袭于红军的解放军中国耐心十足,可进可退,可欺可瞒,最后还是要达成目标。其次,现在虽然不必苏联指导,但解放军对于敌人的避战会采取什么措施可想而见。最后,观察最近白宫公布2020年武汉肺炎是从中国实验室泄漏而出,2022年的乌俄战争走向总体战也让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警戒升高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如何避免一场更大的战争让解放军有可趁之机,应该是世界上有识之士要努力的目标。
虽然所学非外交政治专业,胡适评论苏联用“扩张他的势力范围来谋他本身的安全”,评论美国用“坚定与耐心的政策谋安全”,足见他已警觉到苏联的扩张政策及战后世界大局的变化有所了解,是个称职的外交官与评论家无误。
2.《自由中国》的矛盾使得好人破功
虽然胡适虽然有此大局判断,但他在二战后回任北京大学担任校长,压不住北大学潮,来台后又挺不住《自由中国》事件,可说是一生从事公共事务的遗憾。
1949年初右翼文人倡议仿效当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创办《自由中国》杂志宣扬自由主义,最爱写宣言的胡适也是初期发行人。但其后雷震和殷海光对蒋介石提出更尖锐的批判,虽然胡适努力协调刊物与执政者之间的言论纷争,但是雷震还是入狱十年,在狱中雷震写出回忆录先被焚毁,后改写成《新党运动黑皮书》,将手稿秘密送往海外给予陈菊后始得出版。
雷震、殷海光与蒋介石的核心争议,在于蒋介石竟在“大局”之下就安心当个独裁者,视自由中国的“自由”于无物,实在令追随而来的自由主义者难以忍受。被视为自由主义教父的胡适的“容忍”,更令同志有所批评。
作家金恒炜在二○一五年披露了〈胡适:自由主义者还是蒋政权的捍卫者?〉探讨胡适与殷海光的三次争论,更谈及胡适反对蒋违宪三连任却在国大投票时投同意票的过程,这些内容集结在《面对独裁—胡适与殷海光的两种态度》,有兴趣读者可一读。
究竟胡适与蒋介石的深层关系为何,学界尚未有定论,表面上看起来夹在大局与朋友之间始终想当个好人的胡适,也有软弱无力的一面。
3.当民主独裁反共都变成fuzzy word
笔者好奇,胡适如果仍在世,对于这个四月两场群众游行后,民主和独裁已经完全脱离了他曾经参与的严肃认真的讨论情境,不知作何感想?
台湾人在独裁体制下生活许久,过去常被洗脑领袖英明,今日仍有些人对新加坡的软性独裁赞誉有加,甚至对中国的独裁发展有向往。相反的,对于独裁领袖的抗议或反对历史却知之甚少,最近公视即将播出的刺蒋纪录片《春雨424》,可说是略作补充。
对于独裁认识不清,最近还发展成对于“独裁”的重新定义,凡是有不满的就是独裁。但这些违反普世定义的定义,远离国际世界主流,让发动者成为偏激团体。
不只是独裁,反共的定义在有心人士的操作下也变得模糊不清,明明现在跟共产党走近的是国民党,现在甚至出现绿共的称谓,民进党也不知如何反击,背后是讨厌民进党到可以接受共产党来教训国民党的怨念,真是语言魔化了逻辑的坏示范。
对此混乱局面,大胆猜一下好人胡适会如何说,胡适曾回答曾虚白的一段话:“共产党最会挂羊头卖狗肉的,他们的嘴上总是说,给大多数人谋福利…其实我们知道的,(是)用暴力取得政权,用暴力维持取得的政权,但是有些人,有些知识分子,不免受了共产党的欺骗,不免上了他们的当,中了他们的毒…社会上对一个受骗的人,当然不恨他,当然可怜他…我们希望他们早早觉悟,能够早早的回头,得着解救。”
甚至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记着问胡适“毛泽东怎么样”,胡适还是礼貌回答“他是北京大学的一个旁听生。该大学的入学试验通常很严,他考不上,但是仍可随班旁听…他很穷,所以我们让他在图书馆中任职,以便在金钱上可以得到一点援助。他很热心求学,那时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比历史作家张戎在《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直接讲到“因为图书馆有暖气,毛有时去那里,又看书又睡觉”引述毛后来说,“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不到六个月,他就打道回府”。
对比张戎的直接,胡适的态度正代表他是一个好人,也很乡愿。
4.学当一个好人:用白话文讲科学的道理
诚然,当一个好人太难了,在乱世要当一个好人更困难。
今天一个好人的考验,已经不是面对当政者,是在面对同学社群试图讲道理的时候,面对学生试图要给点意见的时候,面对亲戚好友认同对岸强势伟大的时候。
当大局在变化,对立加强,对话空间会显得限缩,不只对立面的极端分子很恐怖,甚至被攻击还不确定是敌人付钱的网军。有些人觉得说话动辄得咎,说点什么都会被攻击,但要讲真话也是做好人的必要条件。
虽然对胡适有所批评,但笔者是很欣赏他的射手座精神。值五四前夕,也不妨再参考一下胡适的解决之道,用白话文讲科学的道理。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国际政治白话文运动,财经关税白话文运动,军事国防白话文运动,如果语言真的觉得讲不过,那就用影像,不放弃讲道理就是爱邻人的和平主义者,相信上苍会祝福好人。
作者是二十年来企业创作二刀流,去哪里始终不忘记者和企业人的双重身份。从外派中国到硅谷分公司,由太平洋东西两岸回望台湾,文化与生态如珍宝发光,传产和数位经济并列争辉,正在写作新书《末代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