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为中共写了上百首红歌,最后却死在“学习班”,骨灰无处安放。(《百年真相》提供)2025-10-30 03:30
他为中共写了上百首红歌,最后却死在“学习班”,骨灰无处安放。(《百年真相》提供)2025-10-30 03:30 
他被誉为中共“红歌始祖”,为中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你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你或许听过《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你是否还记得小学音乐课本里的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这些熟悉旋律的背后,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李劫夫。一个为中共献上一首首“红歌”的音乐才子,却在晚年被打入冷宫,孤独死在“学习班”里,死后连墓碑都不被允许拥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生命轨迹,看一看这个“红歌始祖”的悲剧。
1913年,吉林农安,一个普通人家诞下一子,取名李云龙。家中六个孩子,他排行最小,最得宠。他的父亲酷爱京剧、钟情书画。为了孩子的艺术修养,他甚至请老师到家中授课。
小云龙不负所望,从小展露出音乐与绘画的双重天赋,自学精通了许多种乐器。然而,这样的优渥日子没能持续太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家宅被日本人霸占。李云龙被迫前往长春谋生。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1933年,因为他宣传抗日,被日军的密探队盯上,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了青岛。在那里,他给自己改名为“李劫夫”,并且结识了当地的共产党。
他相信了共产党的抗日宣传,相信了共产党承诺的战后建立一个繁荣富强国家的许愿。
四年后,他背着小提琴只身前往延安,从此开始了用音乐书写革命的岁月。
在延安,李劫夫的音乐天分很快脱颖而出。起初,他为民间小曲填词,渐渐地转向为写军歌。他不仅能作曲,还能自制乐器、吹拉弹唱样样通。
在国共内战期间,他已经是冀东地区小有名气的音乐家,《狼牙山五壮士》《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首首传唱,响彻大江南北。
1948年,中共夺取政权前夕,他被调往东北鲁艺音乐部。1953年起担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学后来校改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后,他成为沈阳音乐学院院长——那个时代音乐家的“最高配置”。
他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中共文艺战线上的明星人物。
但也正是在这个舞台上,悲剧的伏笔悄然埋下。
李劫夫虽才华横溢,但政治上始终是个“跟着跑”的人。1957年反右运动爆发,哪怕他从未批判党,依旧被列入右派名单。
他感到非常害怕,因为在延安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里,他目睹了中共政治运动的无情,非常害怕运动的大棒会砸到自己的头上。
他吓得精神几近崩溃,整日喃喃自语:“我完了,就等着来抓我了……”
幸运的是,一位曾在抗战中共事的老上级把他保了下来。但仅仅两年后,在“反右倾”运动中,他又被批为“机会主义”,这一次,他靠自我批判勉强躲过一劫。
然而真正的劫数,来自“文化大革命”。
1966年文革爆发了。
红卫兵冲进沈阳音乐学院,李劫夫被批斗、被抄家。他沉默忍受,逆来顺受。可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意外的“政治光”照到了他。
在音乐学院两派红卫兵的内斗中,李劫夫被其中一派送到了北京,藏了起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亲自出面表示,江青、康生是同意“保”李劫夫的,因为他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符合毛泽东的文艺路线。
就这样,他被接到了北京,从一个被批斗的“黑帮分子”转为“被保对象”。
在北京,他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巅峰期。他将毛泽东的每一首诗词都谱上了曲,哪怕是《毛主席语录》中不押韵的段落,他也能转化为可以传唱的“语录歌”。
毛主席的形象经他之手变得神圣无比,万人传唱。然而,谁又能想到,正是这种对权力的过度迎合,将他推向了万丈深渊。
北京的另一个转折点,是与中共高级将领黄永胜的重逢。黄永胜跟当时中共“副统帅”林彪关系密切,后来被称为是林彪的“四大金刚”之一。
李劫夫曾在抗战时与黄共事。黄的妻子听说李劫夫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院长,就将儿子送去学习音乐,并住在李劫夫家中。从此,两家交情日深,甚至结成“干亲”。
这层关系,为李劫夫打开了接触林彪家族的通道。后来,他甚至参与了为林彪之女林豆豆“做媒”的荒诞政治活动。
李劫夫夫妇因此获得林彪的接见,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与“副统帅”林彪的会面。
事后,他欢天喜地写下感谢信:“永远忠于林副主席!”殊不知,这些在当时再正常不过的文字将来竟然成为他犯“错误”的“铁证”。
跟林彪搭上关系后,李劫夫又做了两件他日后后悔不已的事情。
李劫夫的“创作瘾”在林彪身上爆发得淋漓尽致。他偷偷为林彪所作的一首诗谱曲,还在与林彪的妻子叶群及林彪的亲信举行聚会时当场献唱,博得满堂彩。
更危险的是,1971年9月下旬,他“偷听敌台”,从外蒙古广播中听说一架中国军机坠毁,飞机上有许多文件,是中国内部出了事,毛泽东病危了。
这一年的“十一”,他发现北京没有像往年那样举行庆祝,便愈来愈猜想高层出了事,可能是毛泽东去世,林彪即将上位。
兴奋之下,李劫夫写下《紧跟林主席向前进》的曲目标题,准备一旦“局势明朗”就推出。
这张只写了歌名的纸,被他妻子看到,随后烧毁。但已经太晚了。
李劫夫显然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坠毁的飞机其实是林彪出逃的飞机。林彪“出逃”事件后,全国范围内开始清查林彪的关系网。
这一年的10月20日,李劫夫夫妇被军人从锦州押到沈阳,被关进“学习班”,进行审查。
起初审查重点是他的“交往背景”,但后来发现,在1971年9月与10月间,李劫夫竟写出了准备迎接林彪上台的《紧跟林主席向前进》一歌题目。
按理说,这件事只有李劫夫和他的妻子知道,怎么就被审查的人知道了呢?
据李劫夫的妻子后来回忆说:她被关进“学习班”后,1972年过年前后的一天晚上,吃过饭后,她突然觉得脑袋里轰的一下,随后,她便感到自己头盖骨变得像木头一样了。
她问“学习班”的人,是不是给她吃了什么药?自那以后,她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都讲。后来,出“班”时,她收拾东西时发现,抽屉里有她莫名其妙写的东西,如交待她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关系”等等。
就这样,一张被烧掉的纸,成了关押李劫夫的理由。
1976年12月“四人帮”被打倒了,但是已经办了五年多的“学习班”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眼看“四人帮”都倒了,自己还是不能获得自由,李劫夫这回彻底失望了。
四人帮被打倒消息公布后两天,1976年12月17日,因心脏病发作,63岁的李劫夫猝逝于“学习班”中。
他死后,辽宁省纪委认定他“积极投靠林彪反革命阴谋集团”,政治错误“严重”。
即使五年后有人为他发声、他的红歌得以解禁,这个罪名也始终未被摘除。
1994年,沈阳音乐学院计划迁移办公楼。李劫夫的亲属希望,是否能为这位昔日院长的骨灰安置一个墓地、立一个小碑。
省委的回复是:骨灰可以存放到革命公墓,但不准修墓、不准立碑、不准举行任何仪式。
李劫夫一生写下上百首“红歌”,在最需要哄抬情绪的时候为中共立下“汗马功劳”。
而最终,他只换来一个无名无碑的归宿。
李劫夫无疑是有才华的,但这份才华几乎全部献给了中共的宣传机器。他没有独立的艺术人格,更没有自由的思想,成了“党叫写啥就写啥”的驯服工具。
在文革中,他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被广为传唱,那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创作的。地震造成了超过8,000人死亡,3.8万人受伤,超过500万间房屋倒塌。
面对天灾,他选择创作感恩毛泽东的赞歌,而不是为逝者哀悼。后来,由于李劫夫被牵扯到林彪事件,这首歌才被停播和停唱。
不知道如果他的父母亲泉下有知,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小儿子认为毛泽东比他们更亲。
最终,为中共谱曲一辈子的李劫夫被体制吞噬,在尘世中悄然消亡。
这就是“红歌始祖”李劫夫的故事,一位谱尽“忠诚”却连墓碑都不配拥有的人。
——《百年真相》制作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