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2025年5月14日,中共国际贸易代表李成刚 (左一)、中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左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右二)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右一)在日内瓦会晤期间的步行画面。. (MARTIAL TREZZINI / FDFA / AFP)
中美经贸紧张持续五年后,双方在川普总统上任后的近期出现有限缓和。关税谈判与高层互动虽暂时减压,但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制度与战略分歧仍在扩大,两国关系已进入“短期缓和、长期对峙”的新阶段。
近期,中美双方在关税与谈判上出现有限进展。美方暂缓部分项目实施,中方释出进口农产品与稀土出口的调整讯号。多位中国学者表示,这一阶段性缓和并未触及结构问题,两国在制度与战略层面的分歧仍在扩大,形成“短期缓和、长期对峙”的格局。
本周,美国总统川普与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预计于亚太经合会(APEC)期间在首尔会晤。此前,双方官员已就贸易协议框架达成共识,拟延长现行关税休战至11月中旬。
美方同意暂缓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中方则承诺扩大美国农产品采购,并在稀土出口问题上展开谈判。中国商务部表示,希望避免重回“单边主义的丛林法则”,强调应维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上述会晤被外界视为当前美中经贸局势的缓冲窗口。
但中国学界普遍认为,双方结构性矛盾未有改变。北京社会学者唐文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关系缓和只是暂时现象,对峙才是未来两国的基本格局。
2025年初,美国兰德公司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美中经济虽保持互赖,但在供应链与制度层面存在持续分歧,短期内难以重建信任。3月,《和平外交评论》刊文分析,中国正减少对美市场依赖,拓展新兴市场贸易,并强化产业链韧性。
对于日前马来西亚吉隆坡谈判中达成的初步成果,唐文祥认为并不意外。他说,北京的战略重点已由“对美协调”转为“自主强化”,核心方向是降低外部依赖。“中共四中全会公报中已说得很清晰,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他们要搞自己的一套,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共官方为提振疲软经济,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试图以技术自主、扩大内需与强化供应链安全推动半导体、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产业。
但政策至今未见成效,目前除出口外,中国主要经济指标仍持续下滑。
学界观察指出,当出口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时,原本“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政策目标实际上已出现反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研究员陈先生指出,官方的“内循环”概念原欲减少对外部市场与技术的依赖,但内需疲软、产业创新不足,导致出口再度成为唯一支撑点,结构性依赖未改,反而强化中国对全球市场的脆弱性,也引起美欧不满。
根据中国商务部资料,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7.8%,对非洲增长6.3%,对美出口下降4.2%。学者认为,出口结构变化显示北京正实施“外移分散”策略,以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陈先生进一步指出,美方在技术与供应链领域对中共封锁未有放松。去年底,美国商务部新增对华芯片与量子计算设备出口限制,并推动“关键技术联盟”,限制中方企业参与,使中国加速研发替代技术。
根据中共工信部资料,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投资增幅达18%,新能源车与储能产业投资增长超过20%,显示产业政策资源正在围绕“科技自给”重新配置。
官方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14.7%,较2018年的约20%明显下降。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分析,至2025年第二季,该比例进一步降至约10%。同时,《外贸促进法》修订草案于2025年9月提交审议,显示北京正加强外贸政策制度化收缩。
中国国际贸易关系学者常程表示,短期的经贸缓和属策略性安排,目的在争取时间与空间,为技术自主与市场替代创造条件。长期而言,美中对峙将在技术、制度与全球治理层面持续延伸。
过去二十年,美中两国贸易占据全球主要市场。当中国同时与美、欧盟发生贸易摩擦时,经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常程说,国内企业关停,失业高企,中共四中全会公报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从严治党”,显示执政压力加大。“你看网上视频,到处是自杀、抢劫、报复社会、没饭吃,你就明白社会现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