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铭:“寡妇交易”与高市早苗的梦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吴芳铭:“寡妇交易”与高市早苗的梦
作者:
在东京秋日的天光下,高市早苗走进永田町的权力中枢,肩上担起那份历史未竟的重担,也挟着一场名为“早苗经济学”(Sanaeconomics)的雄心。从企图改造“失落30年”的方案中,大笔一挥编列13.9兆日圆的经济刺激方案,宣示日本将再度出发。这不是第一次,日本想在经济重压的沉寂下试图起身。早在前首相安倍晋三时代,“三支箭”就已射向市场与政策的重心。

高市早苗的挑战在能否于激进的财政愿景与市场信任之间找到一条稳健的道路。(美联社)

在债与经济刺激交缠的浮世中

在东京秋日的天光下,高市早苗走进永田町的权力中枢,肩上担起那份历史未竟的重担,也挟着一场名为“早苗经济学”(Sanaeconomics)的雄心。从企图改造“失落30年”的方案中,大笔一挥编列13.9兆日圆的经济刺激方案,宣示日本将再度出发。

这不是第一次,日本想在经济重压的沉寂下试图起身。早在前首相安倍晋三时代,“三支箭”就已射向市场与政策的重心。如今,高市早苗接过那张弓,重新瞄准时代的映影:对抗通膨、投资具成本长性与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安全。

这些词汇在她的语言中不只是产业名词,更是寄寓日本未来成为惊叹号。但市场的语言从不讲情调,而是用汇率与债券殖利率说话,也以一种近乎残酷的速度展现期待与怀疑。

幕启:日股上涨,日圆下沉,债市惊叹

高市胜选自民党总裁后,市场的反应宛如芭蕾首场演出:日经指数高歌猛进,创下历史新高,日圆则一路贬值至153兑1美元,回到2008金融风暴后的低点。这一涨一贬之间,是市场对她主张“大财政、宽松货币”的热烈拥抱。

但在这表面辉煌之下,日债殖利率飙升,宛是一场潜伏的风暴。一如夜行船在平静海面下翻涌的暗流,日本的10年期公债殖利率升破1.7%,而30年期更创历史新高。这不是单纯的利率变化,而是债市挺直地对未来的质疑。

债市不是投票所,却比任何选票都诚实。当债市开口说话,执政者也要注意听。

寡妇交易:一场三十年的魔咒与诱惑

“寡妇交易”(Widow-Maker Trade)——这是金融界颇具诗意,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词汇之一。它的本质很简单:做空日本长债,预期利率终将回升,债券价格将下跌。但30年来,日本始终未如投资人所愿地走向“正常化”,利率如同富士山雪线般静默不动,将一代又一代做空者送入亏损深渊。这些亏损不仅造成财富流失,也留下婚姻破碎、基金倒闭的传说,遂得其名:“寡妇制造机”。

如今,“寡妇”重生。在高市早苗的大财政扩张与日本央行微妙态度的夹缝中,债券殖利率终又快速升涨。投资人再次纷纷进场,准备迎接这场到来的胜利。现在,是造雨者的盛会。“造雨者”(rainmaker),是那能带来巨额收益交易的使者。2025年日债报酬率已净负超过4%,为全球主要债市表现最差,但是眼下的日本已然为“看空冲击净输出国”,这是投资的大机会。

利差交易翻身:从悲剧成了神话?

长年沉睡的诅咒忽然翻身,似是冥冥中的一记转轮。这场曾让无数债市勇士折戟沉沙的“寡妇交易”,如今竟悄然展露胜机,背后的推手,是三道来自时代缝隙的风。

首先,通膨不再是昙花一现的影子,而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之火。日本的物价指数已连续3年高悬央行2%的天花板之上。这场物价的上扬,并非源于内需旺盛的欣欣向荣,而是能源飙升与进口成本堆迭的结果。它像是一场从远方海岸涌来的潮水,慢慢吞噬了曾经“零通膨乐园”的沙滩。

其次,世界已悄悄变换节奏。过去十年来,全球央行低头与日本央行同舞,如今却纷纷转身升息。日本再也不是那个孤悬低利岛屿。即使日银的脚步依然缓慢,每一次轻提利率的手势,都在市场心中投下重重石子,令债券殖利率不可能永远低垂。

然而,真正掀起这场“交易逆袭”的风暴眼,市场指向甫登场的首相。恐惧高市早苗的财政支出,如同一位在黄昏中挥毫作画的画家,大胆又不计成本。她提出的刺激方案不仅加码,还打破过往的节制框架。市场解读其中的讯号:债券的供给将如河流决堤,债券价格恐将应声滑落,殖利率也将被迫跳升,如潮水拍打岸堤,再无回避余地。

曾经令人颤抖的“寡妇交易”,如今却成了高手猎人心中最丰饶的山谷。只是,这场翻身,是宿命的报偿,还是新一轮轮回的开场?答案,仍在天光未明的市场晨雾中缓缓浮现。

经济与公债与的交缠:刺激与债务的双重奏

这场经济刺激的背后,潜伏信心与怀疑的角力。一如日本经济本身。

高市要的,不只是成长,更是“让人民有感的经济”。她取消临时汽油税,推出能源补贴,倡议战略产业投资与科技自主。这些政策在选民听来温暖,在财政纪律眼中却带有阴影。日本的政府债务总额已达GDP(国民生产毛额)的两倍,远高于其他G7(七大工业国组织)国家。财政刺激政策越积极,债券市场越紧张。

债券市场从不喜欢大声喧哗的领袖,尤其是那些忽略赤字与债务的乐观主义者。3年前,英国的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就是典型例证,因推动财政宽松导致债市崩盘,在债券市场压力下,仅执政44天便下台,提醒高市早苗不要走在类似的细绳之上。

日银会否升息?政府是否扩债无度?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债券市场已开始投下反对票。“债券义勇军”(bond vigilantes),这群透过抛售债券以警告政府的投资者,或将重返日本。他们透过抛售政府债券来迫使政府收敛财政。

这样的压力未来是否也会降临东京?高市早苗能否在激进的财政愿景与市场信任之间找到一条稳健的道路?

日银的忧郁,高市的进击

当高市高举“早苗经济学”之名,在经济的荒原上进击前进,市场想要的是算术与逻辑。她想用现金补贴减轻庶民生活压力,用财政支出带动薪资上升、让通膨成为需求拉动而非成本推升。但经济金融的世界没有浪漫,只有永续与风险。

在日本中央银行10月会议纪要中,已有委员警告“政治干预将损害政策可信度”。若日圆进一步贬破160,日本银行总裁植田和男恐将面临升息与干预汇市的双重压力,这与高市的宽松货币观截然不同。

两人是否能协调,如同一场未排练的双人舞,节奏稍有错位,就可能踩痛彼此,也踩坏整个舞台。

谁是日本再起的造雨者?

高市早苗的财政蓝图,像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字句热切,笔锋果决。她再次拿起那把旧时代的弓,朝着经济停滞的阴霾与通膨的高墙,射出一支名为“大撒币”的箭。这样的策略,并非新鲜,而是一场反复上演的国家叙事,以巨额开支召唤成长之神,试图在沉重的失速年代中,点燃一盏不灭的灯。

然而,时代的水面已悄然泛起波纹。全球利率正缓缓上升,像潮汐一般改写了金融的地理。那曾经供应宽松资金的温柔海流,正变得冰冷而急湍。在这样的时代里,花钱不再只是一种选择,它成了一种赌注——赌市场是否仍愿意相信,赌债券是否还能承受,赌时间是否站在政策的一边。

于是,一道更深层的问题悄然浮现,并在东京与纽约之间低语回响:当政治的意志与市场的逻辑短兵相接,谁才是真正能引雨而生、转乾坤为丰年的“造雨者”?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8/229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