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零售巨头“家乐福中国”的终局(下)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萧易:零售巨头“家乐福中国”的终局(下)
作者:

家乐福的离场不仅是企业个例,更反映出传统大卖场面临的普遍困境。图为资料图。(陈柏州/..;

上篇分析了家乐福中国从行业领军到黯然退出的历程,揭示了其在外部行业竞争与内部经营短板下衰落的原因。然而,家乐福的离场不仅是企业个例,更反映出传统大卖场面临的普遍困境。本篇将深入剖析传统零售企业衰落的深层原因,并揭示中国零售市场变革对传统大卖场的系统性冲击及其对整个行业的警示意义。

深层因素:传统大卖场的普遍困境

家乐福中国的衰落并非个案,而是传统大卖场行业困境的缩影。

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约299.48亿元,同比下降20.73%;归母净利润亏损约2.41亿元,同比亏损增加5.16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约8.02亿元;关闭了227家亏损门店。

2024年,全国至少有782家超市关门,有卜蜂莲花、步步高超市、大润发等全国乃至全球性品牌,也有归仁超市、富迪超市等区域性品牌。其中,富迪超市、上海城市超市、归仁超市、蓝海爱农生鲜超市、甘雨亭超市、兴隆大家庭6个品牌全面关停。传统大卖场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客户消费习惯转变。过去,人们在周末驱车前往大型卖场,一次性采购米、面、油、饮料和日化用品等大宗商品。这种“囤货式消费”模式曾支撑了大卖场的繁荣。但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线上零售渗透率提升,以及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从大宗囤货转向即时性、品质化和场景化购物,实体门店不再是交易场所,而是流量入口与体验空间。

消费者到店不仅为购买商品,还期待互动体验(如试吃、烹饪展示)或社交场景(如咖啡区、亲子活动)。花1-2小时前往大卖场,已经不是“休闲购物”,而是一种高成本行为,通勤拥堵、停车困难、结账排队等痛点被无限放大。相比之下,楼下便利店5分钟内完成购物、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的模式,显然更符合现代生活节奏。

年轻人偏好线上即时配送或社区便利店,无论是美团闪购、京东秒送还是盒马30分钟达,都让消费者习惯了“想到就买、马上到手”的体验。这种高频、低单价的即时性消费,使传统大卖场那种需要专门出行、排队结账的模式显得笨拙而低效。

中高端家庭追求高品质商品和沉浸式体验,盒马鲜生通过“现场烹饪+堂食体验+即时配送”打造生活方式场景,让购物不再只是购买行为,而是一种“生活体验”。相比之下,传统超市堆满货架、灯光昏暗、陈列呆板,无法满足消费者对舒适、社交和体验的心理需求。

第二、数字化转型滞后。2025年,电商占中国零售总额的47.3%,移动支付和即时配送技术(如无人机、无人车)降低了线上购物的门槛。消费者习惯通过手机下单,享受“小时达”服务。社交电商和直播带货(如抖音、快手)进一步缩短购买决策时间,2024年直播电商占零售总额15%。这些技术进步使即时性购物成为主流,削弱了传统超市的线下优势。

数据显示,80%消费者每周至少一次线上购物。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即时配送和社交媒体共同构建起新的消费基础设施,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主要渠道,而不再是补充。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用“价格透明+即时可得”瓦解了大卖场的空间优势。消费者不再需要“周末囤货”,而是随时下单、即时送达。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介入,使购物行为进一步“情境化”和“社交化”。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消费者不再是被动购买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内容创造者。购物被嵌入娱乐、审美与社交互动之中,形成“种草–下单–晒单”的闭环。而传统大卖场单一、功能化的购物场景,无法满足这种“多感官、多情境”的新消费形态。

第三、消费结构的改变。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瓦解,而这种结构性转变直接动摇了大型卖场赖以生存的根基。经济持续下行带来了消费心态的根本转变,房地产低迷、就业不稳与收入增长停滞,使得中产阶层的消费信心明显减弱。以往“周末全家去超市囤一周货”的消费习惯,正被“买当天所需、花必要的钱”所取代。

原本支撑大卖场高客单价、高毛利模式的核心群体,正在转向更理性、节制的消费方式,大卖场依靠高客单价、低周转率维系盈利的模式因此崩塌。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与即时满足,而非品牌溢价或购物仪式感。这种趋势恰好契合了便利店与电商的模式优势–小额、高频、低决策成本。这是便利店和电商平台的强项,却恰恰是大卖场最脆弱的环节。

“消费降级”和“非必要不消费”成为常态,居民普遍形成了“现金流优先”的生存逻辑。这种保守心态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只买刚需、减少囤货”,进一步压缩了大卖场的营收空间。而大卖场由于租金高、库存重、人力成本大,很难转向低利润、高周转的新业态。

结语:

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时的风光无两,到如今知识产权停用、1元甩卖子公司,家乐福的衰落源于外部环境巨变和内部战略僵化。外部电商的迅猛崛起、新兴业态的精准狙击,以及内部通道费模式的桎梏、供应链的长期短板、管理转型的迟缓,共同导致其从中国市场败退。

家乐福的离场,反映出中国零售市场发生的深刻变革。传统大卖场正在消费分化、线上渗透与消费降级的多重挤压下难以为继。三十年浮沉,家乐福见证了中国零售业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的时代更替,而它的离场,为所有传统零售企业敲响警钟:依赖“规模经济”与“客流红利”的大卖场,已被时代所抛弃。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9/229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