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过是:看透、看淡、看开、看清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人的一生,不过是:看透、看淡、看开、看清

庄子曾言:"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生至境,在于明白何为可改,何为不可改。中年之后,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事事如意,而在于培养"四看"的处世态度——看透、看淡、看开、看清。

名利如烟云,看透方自在

金庸在《侠客行》中写道:"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人到头来却是输。"这四句诗道破了名利场的虚幻本质。多少人在名利漩涡中迷失自我,得一时风光,却失一生安宁。

蔡澜的人生转折令人深思。作为香港影视界的风云人物,他监制过20多部风靡亚洲的电影,声名显赫。然而在56岁那年,他毅然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转身投入美食领域。面对众人的不解,他淡然道:"生命有限,应当追求真正热爱的事物。"此后四十年,他专注美食研究与写作,活得更加充实快乐。

林语堂的经历同样发人深省。当《京华烟云》为他带来国际声誉和诺贝尔奖提名时,他内心最珍视的却是鲜为人知的《苏东坡传》。正如作家于娟所说:"真正的快乐应建立在可持续的长远目标上,而非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本无错,错在为名利所困,忘却初心。

得失皆常态,看淡得从容

亦舒曾说:"得失交替,是人生常态,不必耿耿于怀。"人生如江河奔流,何必计较一时得失。古时有一商人携重金渡河,遇风浪时宁舍性命不舍钱财,最终人财两失。这故事告诉我们:执著得失,反失更多。

苏东坡的豁达尤为可贵。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能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被贬黄州时,他研究红烧肉做法自得其乐;年过六旬流放海南,仍能赞叹海鲜"未始有也"。他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得失之间,心态最为重要。心安则生活自在,心乱则处处受限。

过往如云烟,看开得新生

曾国藩有言:"过去的事不贪恋,眼前的事不纠缠,未来的事不妄想。"人生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对过去的执念。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人因丧夫欲投河自尽,被智者救下。智者问她:"婚前生活如何?"妇人答:"尚可。"智者笑言:"那现在与婚前有何不同?"

杨绛先生的经历更令人敬佩。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时,她日夜照料,却仍无法挽留亲人。当友人痛哭时,她反而安慰道:"若我先走,他们能承受吗?深思痛苦,未必是坏事。"此后十多年,她整理丈夫遗稿,写下《我们仨》,将悲痛转化为力量。人生如园艺,适时修剪枯枝,才能迎来新的生机。

人心似明镜,看清得真知

东野圭吾曾说:"世上唯二不可直视之物,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唯有经历世事沧桑,方能真正看清人心。范仲淹晚年被贬,满朝故交避之不及,唯有王质抱病相送。当被问及缘由,王质答道:"范公虽处困境,仍是我敬仰之人!"

《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聚有散。培养"四看"智慧——看透名利、看淡得失、看开过往、看清人心,方能活得通透自在。愿我们都能不为外物所累,不计较一时得失,不困于过去伤痛,珍惜每一份真心。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墨眼观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8/229291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