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这辈子才算活透了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当你读懂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这辈子才算活透了

01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边,写了一个“洞穴寓言”。

一群人生来就被锁在山洞里,终身只能面对洞壁。他们只能看到身后火光照射下的影子,以为那就是全部的世界。

直到有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走出了山洞,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阳光,看到了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影子。他震撼、挣扎,逐渐接受了这一切。

他决定回到洞中,把“真相”告诉还在黑暗中的人们,但他们根本不信,甚至嘲笑他、厌恶他,觉得他疯了。

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没有见识过,所以不认可,也不接受。真理,始终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

02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究竟在说什么?

我想,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所说的,就是肤浅而又愚昧的“人性”。

这跟我们传统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特别相似。

一只癞蛤蟆坐在井里边,只能看见碗口大小的天空。对此,它就觉得,天空不过如此,没啥大不了的。

突然有一天,一只小动物跑到井边,跟它说,天地无边无际,你怎么不出来看看呢?

癞蛤蟆听到这番话,就生气且不耐烦地回应,你别骗我了,天地就井口的大小。你骗我出来,有什么目的?

小动物摇了摇头,随即就离开了。

终其一生,癞蛤蟆所看到的,只有井口大小的天空。而跳出井口,挣脱桎梏的其他动物,都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地。

03

成年人世界的真相:你改变不了别人,别人也改变不了你。

不论是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还是传统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你无法改变肤浅,而又愚昧的人性。

你无法改变别人,别人也无法改变你。

举个例子。A是北上广深的土著,而B是18线小县城的农民。

A跟B说,大城市有多好多好。B肯定是不会相信的。因为B没有去过大城市,也没有见识过花花绿绿的世界,自然就不懂大城市的繁荣和发达。

A改变不了B的观念,因为大家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就不一样。

B也改变不了A的观念,因为代表落后、贫穷的B,一开始,就被A瞧不起,看不上。

一句话就能够概括,白天不知夜的黑。

04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尊重自己的因果,尊重别人的因果。

网络上,总是存在一些“愤世嫉俗”的声音,不是说这里不好,就是说那里不好。

以至于,很多人总是想着改变别人。

我认为,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就跟“洞穴寓言”中,那个看到光明的幸存者一样,他把真相告诉给身处黑暗中的同伴们,可同伴们却联合起来攻击他。

你看到光明,那是你的因果;别人身处黑暗,那是别人的因果。本来就是不同的因果,为什么要扯上瓜葛呢?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并非试图改变别人的因果,而是尊重别人的因果。

别人身处于黑暗,不愿意接触光明,那就尊重别人的选择。你看到阳光,向往阳光,那就离开洞穴,不要回去。

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只能做好自己。至于别人,自有他们的选择,跟我们毫无关系。

05

写到最后

一个残酷的真相,谁想拯救、干涉别人,谁就会遭受世俗的毒打。

有些事儿,你知道,那是你的本事,但你不能说出来。否则,得罪了别人,世俗的规则就会来教训你。

就跟《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一样,明知道曹操在汉中打不过刘备,要传令“鸡肋”撤兵了,那杨修就不该说破。

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自己收拾行李跑路,回到许昌,而不是跟身边人说,曹丞相打不过刘备,准备班师回朝了。

别人不知道,你知道,那你就是最大的罪人。枪打出头鸟啊。

与其做出头鸟,不如明哲保身,保护自己。如此而已。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舒山有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7/229263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