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要做的 就是这个”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四中全会要做的 就是这个”—四中全会前夕 多位学者分析中共权力游戏

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即将召开。多位受访学者指出,中共此刻所面对的不仅是经济政策的再调整,更是一场关于权力布局与统治逻辑的深层博弈。

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外界关注的焦点已从经济议题转向政治人事:中共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军委是否将出现委员增补,或将直接影响中共二十一大的人事布局与权力走向。

本次四中全会是在经济增长失速、社会信任滑落、地方财政吃紧的背景下召开。此刻的北京,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安静——官场的观望、舆论的收敛,共同构成一幅“低语时代”的政治图景。

军委人事震荡中共难有破局力量

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媒体人张凡(化名)对..;说:“我估计除了处理几个要开除党籍和中央委员的人,不会有大动作,要保持稳定。因为国际局势对习、对中共太不利,中共只会作茧自缚,难有如当年抓‘四人帮’般的破局力量。”

他认为,中央军委出现大量人员空缺,此次四中全会能增补三人已经不错,但难预测是否落实。“中央军委现在是七缺三,李尚福、苗华两位军委委员落马,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已七个月未露面,据说也出事了,只是高层不愿公布。基层怨声四起。”

中共二十大选出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共有七名成员,其中,国防部长李尚福已被官方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并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中央军委委员苗华也被免职并接受调查。此外,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自今年三月以来未在公开场合露面,相关动向引发外界关注,官方目前尚未就其情况作出说明。

据北京政治圈内多名消息人士披露,此次四中全会将至少增补两名中央军委委员,以接替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的李尚福与苗华。与此同时,有关“失踪”逾半年的军委副主席何卫东的去向问题,也被认为将成为闭门会议讨论的重点之一。消息人士指出,若会议正式决定开除何卫东职务,中央军委将同步增补一名副主席人选。不过,目前相关议题仍处于保密阶段,官方尚未就人事调整作出任何说明。

危机四伏中共防不胜防

张凡还表示,过去两年党内分歧显着、悬而未决的问题将在四中全会确定:“这几年在政治和经济政策方面,党内有许多分歧,不服的人越来越多,对于未能解决的事,这次需要通过全会讨论确定。”他认为,外界普遍预期此次会议将为二十一大的人事与政策方向定调。

目前中国大陆正站在一个罕见的历史交汇点上:经济的惯性消耗已逼近极限,社会的稳定支柱在暗中松动,中共的政治自信叙事逐渐转向防御性语言。当下无论是资本市场萎缩、地方政府财政紧缩,还是普通民众的悲观情绪,都显示出一个政治体系在大变的边缘上运行。

前中共官喉《人民日报》记者赵任(化名)表示,中共现在的政治状态,可以说是“戒备大于信心”。他说:“过去十年,官方讲的是成就、发展、希望;现在更多是在讲斗争、安全,还有防资本外逃、防官员外逃、防地方不听话、防老百姓情绪失控报复社会。”

他表示,这其实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种体制性的反应。“我们看到,当一个系统开始把‘不出事’当成目标时,问题其实已经很大了。四中全会要做的,就是巩固权力。”

经济规划后隐藏的复杂政治背景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定于10月20日至23日召开。根据官方通稿表述,它表面上是一场关于“十五五规划”的会议,但在体制运行逻辑中,这类会议从不是单纯的经济部署。赵任说:“每当政治进入结构性不确定时期,全会便成为(中共)重新确立叙事权与统治合法性的仪式。”

新华社9月29日发布的通稿称,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会议由习*近*平主持。官方文字简洁,却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五年规划的制定周期正好横跨下一次中央换届期(2026—2030),这意味着其每一项指标与表述,都将成为未来人事与政策布局的参照。

北京一名长期从事政策研究的评论人士刘均(化名)认为,所谓“规划”,其实不只是经济文件,更像是一张政治投影图。它定的不只是发展方向,还包括未来五年的资金流向、官员晋升与地方竞争。他说:“‘规划’这个词听起来是技术性的,其实是制度化的权力排布,是在告诉所有人——谁能动、谁不能动,谁有资源、谁要靠边。”

政权不稳安全成新主轴

七月以来,中共政治局会议与党媒社论几乎都在强化三大主题,其中安全的词频已超过发展,成为新的治理主轴。

7月15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十八期发表文章称,要“以高品质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以国家安全支撑高品质发展”;9月30日官喉《人民日报》网站发表评论文章,进一步强调“要把安全贯穿发展全过程”。

河北石家庄的地方政策顾问康先生(化名)认为,新华社和人民网的文章正是四中全会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安全”在官方语境中的出现频率,已明显超过“发展”,这正成为中共新的治理主轴。

他说:“以前文件里讲‘发展是硬道理’,现在几乎每一段都要加上‘安全’。这不是偶然的修辞,而是反映出一种新的政治逻辑——发展可以慢一点,但稳定不能出问题。四中全会主题强调安全高于经济发展。”

康先生还指出,这种话语转向在地方层面也能明显感受到:“省市里的干部现在都在强调‘风险防控’、‘政治安全’,以前是拼经济,现在是拼谁更稳、谁更听话。”他分析,这种语言的转向在中国政治史上极具象征性。它代表着中共从“增长逻辑”转向“防御逻辑”。

北京政治评论人士刘明(化名)指出:“安全之所以被推到前台,是因为政治权力的信任基础正在收缩。安全是中央最后的共识语言。”

甘肃兰州一高校退休副教授彭玲(化名)对记者分析说,中共所谓安全,就是确保权力稳固:“安全逻辑的实质是可控性逻辑。经济目标可以模糊,社会舆论可以管理,但权力必须可预测、可集中,确保党(中共)的统一领导。”

一名熟悉宣传系统运作的北京消息人士透露,四中全会前,中央宣传部已要求主要媒体“把安全放在头条位置”,并严控评论性内容。他说:“所有报导都要围绕‘稳’这个主题。即便是谈经济,也必须先讲安全、讲政治领导。这就是现在的宣传逻辑。”

官喉密集发文营造气氛

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党媒与官媒密集推出系列评论与专题报导,内容多鼓吹“规划、团结、安全、发展”等主题。

北京一大学前教授贺伟平(化名)分析说:“党媒的话语在这种时刻不是为了传达资讯,而是为了塑造氛围。它让所有人知道,中心稳固、方向明确、不可质疑。”

多名中国政治观察者披露,随着四中全会临近,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官员,或离休元老,最近都不再聚会,甚至连单独见面也非常罕见:“担心被人质疑搞小圈子、拉帮结派、妄议中央。”

地方人事变动已在暗中进行

与经济主题相比,政治系统内部的调整迹象更引人注目。根据海内外媒体报导,九月底以来,辽宁、内蒙古、甘肃、江西等多地的省级中共党委被整治,官员更替节奏明显快于往年。

河北一名退休中共党校教师浦先生透露,上述情况说明底层官员已经在重新洗牌:“我估计四中全会上,中纪委除了要处理几个已经公开开除党籍的正部级以上官员,不会有更大的动作,因为那样对中共不利。但地方层面的人事变动相对容易些,意味着内部已开始为高层会议布局。全会不直接宣布人事变动,但已在暗中进行。”

浦先生认为,此次调整将集中在中层与执行层,“治理体系完善”等所谓的行政改革,实则是权力的再集中。

四中全会或成政治方向分水岭

无论外界期待如何,中共四中全会的首要任务是“稳中枢、稳预期、稳信心”。在政治运行逻辑中,这样的会议是一种维稳宣誓。

浦先生表示,目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下行加快激化党内矛盾。“经济下滑会触发权力矛盾,目前所有的规划都是延续权力的手段。但是中共与美国和西方关系恶化,经济发展走入下行道,不解决发展问题,权力矛盾只会激化。”

中共四中全会是中共政治周期的中点,也可能成为未来五年政治方向的分水岭。舆论认为,在社会信任下滑、增长失速、国际局势复杂的背景下,中共试图通过一场精心设计的会议,来完成权力的再确认。但权力调整的最终走向,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记者杨茜采访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7/229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