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要接纳自己,可看到别人的优秀还是会自卑”;
“明明清楚失败是正常的,可真做错事就忍不住否定自己”;
“道理看了很多,可到了要做选择的时刻,还是会慌得不敢向前”
……
经常有读者留言或在做心理咨询时跟我聊起,说自己像被“道理”和“自信”隔在了两个世界——道理都懂,可自信就是站不起来。
其实,这不是你“没用”,也不是道理“没用”,而是我们大多时候只停在了“知道道理”的表层,没打通从“懂”到“信”的关键环节。今天就和大家聊透:为什么道理喂不饱自信?又该怎么把道理变成支撑自信的“底气”?
01
你以为的“懂道理”,
可能只是“记住了文字”
很多人所说的“这个道理我懂”,其实并没有将这个道理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而只是把道理当成了“知识点”来记,最后临时存在了记忆系统,只有在我们听到别人说起时才能回忆起来。
比如当你看到“要积极乐观”、“要自我肯定”、“不要在意别人眼光”,这些话你甚至能随口说出来,但是却从没想过:这个道理到底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遇到具体问题时,该怎么用它来支撑自己?
在2023年时有一位学员,她是一个很消极的人,遇到事总会往悲观的方面去想,因此抑郁过很长一段时间。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也知道“要积极乐观”这句话,却从来做不到真正的积极乐观。这就是她所谓的“道理都懂”!
后来我让她给“懂”和“知道”分别下个定义。她沉默了很久,后来告诉我这两个词应该是一个意思。在后面的沟通中,慢慢使她明白什么是“知道”,就是听到过,在大脑当中有印象;而“懂”是知道以后,经常在大脑中思考对于自己而言,一些事情要如何做,并最终做到。
当他把这两个词的定义弄清楚后,她开始思考积极乐观对她而言代表着什么,对遇到的事情一分为二来看,找到消极当中的积极方面,抑郁的情况开始逐渐好转。
还有人对道理的理解停留在“对抗负面情绪”上。比如知道“不要焦虑”,可当焦虑来临时,只会强迫自己“别想了”,结果越压抑越焦虑。其实真正的“懂道理”,是理解“焦虑是正常的信号”,然后思考“焦虑在提醒我什么?是准备不够,还是担心失败?”——把道理变成理解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否定自己情绪的“枷锁”,道理才能真正帮到你。
02
没经过“实践验证”的道理,
是撑不起自信的
自信从来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就像你知道“学骑车不难”,可如果只站在旁边看,永远不会相信自己能骑;只有跨上车子,摔几次、扶几次,慢慢能稳住方向时,才会真正有“我能行”的自信。
道理也是一样,没经过实践检验,再对的道理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法让你真正相信自己。
小杰曾纠结要不要转行做设计,他看了很多“要追随内心”“勇敢尝试”的道理,也觉得“说得对”,可就是不敢行动。
后来他试着每天花1小时学设计软件,从画简单的线条开始,慢慢能做出简单的海报。
当他把海报发给朋友,收到“这个配色很好看”的评价时,突然就有了底气——原来“勇敢尝试”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每天画1小时”开始,从“收到一句肯定”开始,这些微小的实践成果,才是自信的“砖瓦”。
反观那些总说“懂道理却没自信”的人,大多是“想得多,做得少”。他们会在心里规划“我要做什么”,会纠结“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却从没迈出“做一点”的第一步。
其实哪怕只是做一件和道理相关的小事:知道“要自我肯定”,就每天写一件自己做得好的事;知道“要主动社交”,就每天和同事说一句问候的话——这些小事带来的“我做到了”的感觉,会慢慢积累成自信的基础。
03
潜意识里“消极自我对话”,
会把道理的力量抵消掉
有时候,不是你听到的这个道理没用,而是你心里有个“差评师”,一直在否定道理带来的积极暗示。
比如你完成了一个项目,本来可以告诉自己“虽然有不足,但我按时完成了,已经很棒了”,可心里的“差评师”会说“这有什么好骄傲的?别人做得比你好太多”;你试着主动和陌生人聊天,本来可以想“我迈出了第一步,很勇敢”,可“差评师”会说“你刚才说的话好尴尬,别人肯定觉得你很奇怪”。
这种消极的自我对话,会像“黑洞”一样吸走道理带来的力量。你明明知道“要认可自己的进步”,可“差评师”一开口,你就忘了自己的努力;你明明知道“不要过度在意别人看法”,可“差评师”一提醒“别人会怎么看你”,你就又缩了回去。
04
经常“拿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道理也救不了你的自信
很多人懂“要接纳自己”、“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可一看到别人的生活,就忍不住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看到同学升职加薪,就觉得自己“混得太差”;
看到朋友结婚生子,就焦虑自己“落后了”;
看到别人擅长社交,就否定自己“太内向,不行”。
这种“横向比较”,会让你忽略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哪怕懂再多“要自我肯定”的道理,也会被“我不如别人”的想法打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人擅长社交,有人擅长深耕;有人进步快,有人稳扎稳打。道理告诉你“要做自己”,可如果你总盯着别人的“跑道”,就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风景”,自信自然无从谈起。
05
把道理和自己的经历绑在一起
从今天开始,当我们再看到一句有用的道理时,别只是简单的记下来,而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最近遇到的哪件事,能和这个道理对应上?”【筛选自己的经历,找到可以对应的事件】
“如果用这个道理解决这件事,我可以做哪一步?”【应用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做完这一步,我能得到什么反馈?”【不断得到正向反馈,使道理在大脑中进行强化】
比如看到“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就想“上次做方案被否定,是不是因为没考虑用户需求?”“下次做方案前,先找2个用户问问想法,这就是用道理改进的第一步”“就算这次还不够好,至少我知道了用户想要什么,这就是进步”——把道理和自己的经历、行动绑定,道理就成了“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的话”。
自信从来不是“突然拥有”的,也不是靠道理“喂大”的,而是靠你把道理变成“自己的行动”,把行动变成“自己的经验”,把经验变成“自己的底气”——一步一步,慢慢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