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假期,往往非常忙碌。
带孩子出门旅游,回老家探望父母,难得清闲的时间还得去见见老朋友。
生活节奏快,琐事缠身,能抽出时间相聚实属不易。
然而真正坐下来聊天时,便会发现拥有共同的记忆不假,但时隔多年不见,彼此之间也少了曾经的默契和共鸣。
认识很久的朋友退休后参加毕业三十多年的初中同学聚会后,便告诉我同学聚会像见到一大群陌生人。
看到人想不起名字,听到名字记不起当年班上有没有这个人。
席间谈话内容离不开谁当了大领导、谁发了家、谁被关了、谁走了这类充斥着成功与落寞的话题。
一个晚上下来,他只感到一种莫名的疲惫,决定以后不再参加。
其实这几年慢慢开始不流行同学聚会了。
一来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维系情谊,二来中年人忙于生活,疲于应付多余的社交。
最后便是像我这位朋友这样的人不少。
不见面的人,不想再见面了。
很久没联系的人,没有必要再联系了。
不见面的关系,
能维持多久?
一位网友婉拒了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的婚礼邀请。
因为太久没联系了。
她们曾经是很要好的朋友,哪怕毕业之后,也会抽空去对方工作的城市见面,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家乡游玩。
线下没有碰面的机会,那线上聊聊也不错。
也是在那个时候,朋友主动提出让她做伴娘。
她从来没有想过,一段关系会聊着聊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
直到这次她才发现,不联系是有原因的。
提出见面,只有她过去找人的份,一旦邀请对方过来,便总有忙碌的理由。
不找对方,对方也不会主动找她聊天。
对方的结婚消息,她是在朋友圈看到的。
本该私发给她的结婚请柬和伴娘邀请,在婚礼前四天发过来的。
和她原有的国庆计划冲突,想了又想,她最终选择了拒绝。
即使后来对方解释是忙婚礼忙昏头了,也不懂社交礼仪,只发了朋友圈。
但她心里清楚,这段关系早已回不到以前的亲密无间。
只剩下朋友圈点赞的关系,会淹没在广告推销里,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逐渐被冲淡。
单薄的联系,无法承载伴娘这样重要的角色。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并不是地理上的远近,而是心理上的隔阂。
当生活轨迹逐渐分离,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已经意味着彼此不再是同路人。
一段时间不见后,只剩下心血来潮的怀念,和问工作工资发展情况,像老家的亲戚一样寒暄。
聊天的话题难免会带着“目的”:
关心对方过得好不好;
观察这段关系能不能让自己过好。
时间的力量悄无声息,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重塑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待和需求。
很少看到情谊依旧,多是“在吗,有事,帮我个忙”。
需要更有价值的圈子,能够给家庭、事业、眼下迫切的需求带来帮助。
同时又向往纯粹的关系,没有功利企图,只有让疲惫的中年人卸下心防的时刻。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里,交往往往掺杂着太多实际因素,纯粹的感情变得稀缺而珍贵。
关系的疏远不得不成为一种无声的常态。
生活的重心在不断变化,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接受关系的自然消亡。
或许这就是中年人的第一课,发现每段关系都有其生命周期,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
维系关系的代价,
比你想的高
不得不承认,随着年纪的增长,交朋友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年轻时只要在一个圈子里,有共同经历和共同爱好,就能维系一段关系的稳定。
进入社会有了工作,开始担心口不择言、别人使绊子,哪怕和公司里的同事长久相处,聊天总难免有诸多禁忌。
每天都是公司、家庭两点一线,很难和他人建立不聊工作话题、不设防的关系。
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研究就表明,想要建立稳固的友谊,需要7个不同方面的经历重叠:
说同样的语言;
在同一个地方长大;
做着相似的职业;
有共同的爱好;
拥有相似的价值观;
一样的幽默感;
同样的品味。
换句话说,越能同频,关系越长久。
谈何容易。
电视剧《人世间》中六小君子的五次聚会,就让人感到无比唏嘘。
第一次聚会时,没有多好的物质条件,几根糖葫芦和冰棍,一桌家常菜,建立了几十年的情义。
那时大家还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但接下来几十年彼此际遇不同,有人步步高升,有人还是家里八口人蜗居在两间房。
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实问题摆在同一张酒桌上时,隐藏的比较和隔阂悄然滋生,原本简单纯粹的友情难免变得复杂起来。
最后一次间隔十年的聚会,在外地事业成功的好友吕川、向阳好不容易赶了回来。
但他们凑齐了人,也掀翻了桌子。
因为同一张桌上的国庆正面临着父亲因为住房的问题,到锅炉房取暖却意外活活冻死。
中年以后,各有不易。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重担,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实则早已被生活的琐碎填满。
到这时候,勉力维系关系不仅会消耗自己的热情,也会让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
与其权衡投入与回报,期待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
说到底,成年人的孤独离不开冷暖自知、悲喜自渡,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关注。
不再执着于挽回那些注定会消散的连接,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考虑更为紧迫的事情。
听说过一句话:
不是情淡了,只是人生奔忙;不是不想念,是肩上担子太重。
曾经的好友,如今只是各自奔波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努力生活。
也许不再见面,也许会再相见。
没有长久的关系,
但有阶段性的陪伴
综艺节目《姐姐当家》中,王琳和玛莎重逢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
54岁的王琳在年轻的时候,作为上戏公派留学生赴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在那里她收获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和好友玛莎“像孪生姐妹一样”散步、聊天、买冰淇淋,形影不离。
但通讯落后的年代,保持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业后没多久,两人便彻底失联,王琳有的只有几张和玛莎的合照。
直到30多年后的一次意外之旅——
王琳重返莫斯科,探访母校未果,临时决定第二天去另外一个城市。
凑巧的是在吃饭的时候,同行的同伴遇到了他正在聚会中的一个朋友,他们中断了旅程,坐下来闲聊了几句。
更巧的是,聚会上有王琳的校友,这个校友刚好认识玛莎。
于是,一个电话,再次连上三十年前的友情。
说实话,聚会和见面,对中年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当生活被柴米油盐填满,当精力被工作和家庭瓜分,人们往往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维持一段看似可有可无的关系。
也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回一段失去的情谊。
但反过来看,一个人是否知足,往往体现在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交圈。
如果抱着高期待去社交,难免会失望,总想着经营“有用社交”,也会容易忽略身边最珍贵的情感。
真正的友谊,离不开用真心换取真心,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人脉广博”。
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生活的本质并不是拥有多么庞大的社交网络,而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与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共享美好时光。
释怀那些已经走散的人,也请珍惜那些让你舒服的朋友。
一、多经营
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段友谊能维持7年以上,它就更可能会持续一生。
社交关系就像签合同续约一样,需要定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护。
如果没有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关系便会像没有续约的合同一样,悄然到期。
二、少期待
人和人的交往往往离不开明码标价的现实。
即使打感情牌、靠利益拉拢,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还是“对我有用”最符合生活实际。
那些能够长久留存的关系,往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刻意讨好,也不需要勉强维持。
三、懂知足
真正的友情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有时候,拥有三两个知心朋友,胜过无数泛泛之交。
感恩每一次真诚的相处,坦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
不强求、不执着,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找到真正的安宁。
有些人不必再见面,有些关系时间到了自会重逢。
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多年,再次相见时依然能够毫无保留地信任和理解。
一场聚会无法承载所有人的期待,一次联系或许也是重拾友情的契机。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会因为一段关系的疏远而感到失落,也不会否定任何关系的到来与重建。
不强求未来的重逢,更不辜负过去的回忆。
生如旅,上车下车,皆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