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首次派机器人钻暗沟 揭示雨水排出过程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科教 > 正文
故宫首次派机器人钻暗沟 揭示雨水排出过程

2024年11月13日,雨中的故宫。(Daniel Dorko/ Hans Lucas/ Hans Lucas via AFP)

10月11日,“故宫地下有一条15公里暗沟”的话题登上百度热搜。陆媒报导,人们首次看清了故宫地下15公里的暗沟把雨水引入金水河,排出紫禁城外的过程。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竣工,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周围城墙约为3.4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古建筑之一。

紫禁城600年不淹水的纪录于2023年被打破之后,每次北京暴雨都会引发人们对于故宫排水系统的关注。

综合陆媒10月11日报导,近日,工作人员派出机器人钻进地沟,让人们第一次看到在故宫金瓦红墙的辉煌之下,暗藏着长达15公里的地下暗沟。

这些暗沟,联络支渠、干渠,最后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再与护城河汇流,将雨水排出城外,系统工程之浩大超过地面上的金水河,导引宫内逾90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上的雨水,排到故宫城外的排水系统中。

而故宫的建筑物密集,重重院落相互阻隔,各个殿宇各类屋顶的设计都遵循屋脊高、坡度陡的特点,其目的也是为了迅速地排雨水。

主体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基座下也都有相应的排水系统。而故宫内的人工湖太液池和后海也具有蓄水调节洪水的功能,以减缓洪水的流速,从而避免极大雨量带来洪涝。

故宫“千龙吐水”真相

故宫建筑物还有各式各样的排水孔洞,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例,其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每层台基的地面有3%~5%的轻缓坡度,中间高、四周低,保证中央的宫殿不会积水。

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并装饰了超过1,100个用于排水的螭首龙头,令雨水可以很快排到下层,在暴雨时就会出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雨水落地后,通过建筑周边的明沟排走,进入内金水河,或通过各类排水孔(钱眼、沟眼)流入地下暗沟,最后导入内金水河,汇入城市河道。

故宫三大宫殿台基上的这些龙头一逢到降雨时,就会展现“千龙吐水”景观。(Shutterstock)

在明清两代,每年黄历3月都要打开暗沟清理淤塞,定期疏通维护故宫建筑群不受汛期洪涝的侵袭。

据介绍,故宫依靠精妙的排水系统,宏大的故宫建筑群,在无数次骤雨中安然无恙,创下了600年在风雨中不淹水的奇迹。

这些庞大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故宫现有的雨水排水设施九成是沿用古人所建造的,现代修建的排水沟渠占比不到10%。

2023年8月,受强降雨影响,慈宁宫院落西侧曾出现严重积水。当时中国问题专家横河评论说,作为明清两代帝王所在的地方,紫禁城600年来没淹过水,现在突然水淹不是好兆头。

此后,故宫部分区域多次出现水浸,在工作人员把排水沟渠里的大量水樽、胶袋等杂物清理后恢复正常排水功能。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记者文馨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2/229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