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怒劝父母:别再内耗式教育!想孩子优秀,先做到“三减”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清华教授怒劝父母:别再内耗式教育!想孩子优秀,先做到“三减”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动,而是孩子的自我成长。

一个家庭中,最痛苦的相处模式是什么样的?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访谈中谈起过一个现象: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挂在嘴边的话通常都是:

“你怎么又这样?你怎么老是这样?你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

“你怎么又这样?你怎么老是这样?你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长此以往,父母被严重的焦虑裹挟,觉得孩子只要不够强壮、不够努力、不够聪明、不够优秀,迟早会被淘汰。

而孩子常年身处恐惧和不安中,成长地越来越自卑怯懦,遇事缺乏独立性,时间久了还会击垮内驱力,未来甚至会走向摆烂的状态。

对此,彭凯平教授在近期的央视访谈中指出:

“父母不可能永远照顾孩子,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责任。

特别想提示广大父母,不要追求做完美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就可以了。

我们老以为要做到完美无缺,但完美的人设特别容易伤害你。”

“父母不可能永远照顾孩子,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责任。

特别想提示广大父母,不要追求做完美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就可以了。

我们老以为要做到完美无缺,但完美的人设特别容易伤害你。”

诚然。家庭教育中,最可怕的便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亲手把孩子逼向深渊。

01

教育最大的危险:

父母过度焦虑,孩子持续内耗

音乐家本杰明教授的课堂上,有个小女孩因为演奏发挥出色,获得了教授的肯定。

随后教授发现,女孩明明表现不错,并且受到了在场众人的夸赞,但她还是看起来不太开心。

他回想起刚才的演奏中,女孩也是如此,全程表情紧绷,没有一丝一毫放松的神情。

察觉到这一状况后,教授便尝试着跟女孩沟通,也试图用各种办法逗女孩开心,让她能彻底放松下来。

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这个孩子还是肉眼可见的紧张不安。

于是教授想到,可以和女孩的母亲先聊一聊,他问对方:“你觉得你的孩子漂亮吗?”

女孩的母亲摇了摇头,满脸不悦地表示:“我觉得不漂亮。”

教授听后又问到:“那你觉得她的琴拉得好吗?”

母亲继续摇头,表达自己对女儿的否定。

看到这样的答案,教授瞬间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他认真地告诫这位母亲:

“你的焦虑,会蔓延、侵入孩子的内心,你一直向孩子传递焦虑的情绪,那她也会长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你的焦虑,会蔓延、侵入孩子的内心,你一直向孩子传递焦虑的情绪,那她也会长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在教授看来,最让人担心的并不是这个孩子是否优秀,而是在一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年龄段里,女孩脸上却从未出现过一点笑容。

作家周国平也曾讲到过:“父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父母的态度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果父母想不开,总是处于焦虑之中的话,那么孩子的性格肯定是会受到摧残的。”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情绪、人生态度、教育方式,从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待生活和学习的观念中便可以窥见一二。

好友清澜的母亲是一名老师,自清澜记事起,母亲对她方方面面的管教都十分严厉。

上中学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偶尔一次考试失误,分数比之前差一点,母亲就会忧愁不已,训斥道:

“我自己就是老师,你考不了第一名,让亲戚邻居怎么看?你对得起我对你的付出吗?”

有一年暑假,她跟母亲提出想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平时学习压力大,希望能趁此机会放松一下。

在她的多次劝说下,母亲勉强同意,可她回老家刚待了两天,母亲就赶回来,以不放心她的自控能力,怕她耽误学习为由,强行带其返程了。

在这样的相处模式,母女俩都身心俱疲,精神常年紧绷,家里也争吵不断,氛围极为冰冷。

高考那年,清澜的心理状态已经崩溃到极点,到头来也没达到母亲期望中的成绩,彼此间的关系也就此陷入僵局。

多年以后,清澜工作后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当她随口对孩子说出那句“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样样优秀,而你事事都做不好?”时,当她每天担心孩子早恋,甚至试图查探孩子的隐私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像极了当年的母亲,终于想起:

当初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求得只是她一生平安健康快乐,顺心如意。

家长群里,邻里闲谈间,常能听到这样如潮水般涌来的焦虑:

“孩子这次数学考了92分,可他们班有6个考满分的,他是不是太笨了?”

“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有出息,我家孩子真的是处处不如人.....”

“这孩子性格这么内向,以后步入社会肯定吃大亏!”

“孩子这次数学考了92分,可他们班有6个考满分的,他是不是太笨了?”

“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有出息,我家孩子真的是处处不如人.....”

“这孩子性格这么内向,以后步入社会肯定吃大亏!”

很多父母最爱犯两个错:一是把“差异”当“缺陷”,二是把“成长”当“竞赛”。

孩子内向就逼他当众表演,别人会的逼着自家孩子也必须会,孩子成绩退步一点就通宵刷题。

时间久了,就像给鲜花浇硫酸,自以为是施肥,实则是摧毁。

你以为在帮孩子规避风险,其实是在剥夺他试错的权利;你以为在为孩子铺路,其实是在给他套上枷锁。

始终记住: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而不是两代人在长久地内耗中相互怨恨。

02

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

背后都站着“赋能型”父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邓林园说:

“过去我们总讲,父母是一种奉献或牺牲的角色,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

因为我们奉献牺牲的越多,你会很期望在孩子身上取回更多,因为我付出的,我牺牲的,我觉得我一定要值回来。

但事实上,家长只有先爱自己,我们才有能量去关爱别人。

只有自己先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过去我们总讲,父母是一种奉献或牺牲的角色,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

因为我们奉献牺牲的越多,你会很期望在孩子身上取回更多,因为我付出的,我牺牲的,我觉得我一定要值回来。

但事实上,家长只有先爱自己,我们才有能量去关爱别人。

只有自己先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好的教育,源自父母拥有高能量,能够感知到真正的幸福,然后将足够的能量一点一滴慢慢传递给孩子,因此逐渐教会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人生中有多少时刻,我们无法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也无法承认孩子的平凡,于是活在难以驱散的痛苦里,心里始终有个疙瘩解不开。

然而,作为成年人,唯有坦然接受人生的各种变化,才能真正活成一个松弛自在的人。

作为父母,唯有学会接纳孩子的平凡,才能让教育真正开出美丽的花。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与其事事斤斤计较,把自己活成一根紧绷的弦,不如试着做一个“赋能型”的父母,为自身赋能,给孩子底气。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詹青云凭借过人的才华,以及强大的辩论技能,常被大家称为“王者一般的存在”,也总有人说“生女当如詹青云!”

不少父母,总是感慨人家的孩子怎么能这么有出息,殊不知,詹青云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其实藏有大智慧。

詹青云年少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有的老师还会因为“教不会她”,将她称作是“笨猪”。

也有老师直言,她未来没什么好前途,就像“马尾巴穿豆腐,是提不起来的”,不如省点心,早早放弃算了。

然而她的父母听到这些评价后,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担忧。

听到老师的贬低和否定,詹青云十分灰心,母亲告诉她:

“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

可四年级时,她的成绩还是平平,母亲继续鼓励道:

“没关系,妈妈重新算过了,你变成‘好学生’的时间就在初二。”

就这样,在父母的激励声和耐心的陪伴中,詹青云终于逐渐到了学习的方法,上高中后,成绩越来越出色,后来还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

在众人眼中,詹青云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脑海里像是存着一个书库。

事实上,这些积累源自她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

有的家长会觉得看课外书耽误学习,可詹青云的父母十分却尊重她的兴趣爱好,给她买了不少书籍,陪她一起阅读。

在她年幼的脑海里,储备了不少丰富的知识,也养成了坚持读书的习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就了后来的詹青云。

这就是教育的大智慧,父母不做控制者,只做教练。

他们像园丁培育植物,不是强行掰弯枝桠,而是提供阳光和土壤,让植物自然生长。

正如媒体人周轶君所说:

“孩子就像植物一样,有的你怎么施肥浇水,他都不开花,因为他本身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也有的可能看起来没有那么漂亮美丽,可是这颗植物,它的生命力特别顽强,特别茂盛。

有时候,要修正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的认知,我们的内心。”

拥有大智慧的“赋能型父母”,通常都能做到三件事——

(1)经常赞美表扬孩子,善于表达爱:

可以运用“341夸奖法”,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件上都可以表扬;肯定情绪、动机、已做到的事情和可提升的地方;以孩子的正向感觉是否得到保护和增强为唯一标准。

经常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制造惊喜,让孩子感觉到爱的真实存在。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进家门前掸掉身上的“灰尘”,丢掉坏情绪;争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琐事不纠缠,大事不责难;定期开家庭会议促进亲子交流。

(3)倾听与共情,建立信任基础:

空闲时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孩子的表达,不打断不评判;用“我理解你”代替说教;通过“你希望怎么解决”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更不会吸取孩子的能量。

而是在教育路上,懂得适时收回不切实际的期望,减少过度的牺牲感,放下不必要的焦虑。

当自身达到内心的平和后,再正确赋能,用自己的智慧,托举孩子更好的成长。

03

真正大格局的家庭,早已做到了这“三减”

很认同一个观点:“现在的家庭教育,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

有多少父母,把自己活成了“全能保姆”,却忘了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度留白。

真正大格局的家庭,往往都能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

这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观念不是给孩子的人生不断做加法,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减法。

所谓“减法”,不是彻底放任不管,而是有智慧的放手。

第一减——减焦虑,把“我的担心”变成“你的底气”:

首先建立“自我边界”:每天留1小时提升自己,读书、运动、学习新技能。当父母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就不会把所有注意力绑在孩子身上。

其次学会“事实分离”:把“这次没考好”和“以后没前途”分开,把“孩子内向”和“没出息”分开。很多焦虑都是“灾难化思维”造成的,事实往往没那么糟。

定期列好“焦虑清单”:每周写下让你焦虑的事,过一个月再看,会发现很多事都迎刃而解了。成长有其自然规律,不必急于一时。

第二减——减控制,把“听我的”变成“你试试”:

兴趣上少干涉:兴趣不是有用才值得坚持,喜欢本身就是意义。

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便是赋予他能量的开始。

隐私里不窥探:孩子有了日记本,别偷偷翻看;孩子和朋友打电话,别故意旁听。尊重隐私不是冷漠,而是信任。过度监控只会让孩子关闭心门,以后遇到问题也不敢说。

试错时不阻止:就像有句话说的,允许孩子尝试、探索、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这种成长比不出错更珍贵。

第三减——减期待,把“完美孩子”变成“真实的人”:

从“横向比较”到“纵向成长”:不必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多关注自家孩子的进步。上次考60分,这次考70分就是胜利;以前不敢说话,现在能打招呼就是勇敢。少一些比较,才能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关注”:考第一不重要,认真复习的态度才重要;拿奖状不重要,坚持练习的毅力才重要。

从“塑造模板”到“接纳独特”:内向的孩子可能更专注,调皮的孩子可能更有创造力,慢热的孩子可能更稳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有的春天开,有的冬天开,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诗人纪伯伦曾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请记住,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动,而是孩子的自我成长。

当父母放下全能的执念,孩子的未来才能真正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张老师育学堂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2/228998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