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沦空城 十一长假街头依然冷清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雄安新区沦空城 十一长假街头依然冷清

大陆十一长假期间,各地景区人潮汹涌,“穷游”热度再起;然而距北京南约百公里的雄安新区,却在镜头下呈现出一片寂静。高铁站宽阔却空荡,街头无人烟。历经八年建设、被中共誉为“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至今仍难见生活气息,限购松绑亦未能带来人气。

十一长假 雄安新区依旧冷清

多段网络视频显示,十一长假期间,投资高达8,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雄安新区依旧冷清。街上人影稀疏,整齐排列的住宅楼宛如积木模型,远望毫无烟火气。

一位抖音女网民感叹道:“雄安新区的选址真是错误,我看不出有什么合理之处。它建在所谓‘冀中凹陷’地带,是华北平原最低洼的地方,靠近白洋淀,历史上常有洪水威胁。”
另一人说:“你看,十一这么大的假期,雄安街上几乎没人。马路上车也不多,这种冷清在别的城市只有半夜才有,而雄安是白天。”

还有网民拍下高铁站画面,轻声说:“现在是假期,全国哪里都挤满人,这里真安静,连清洁工都闲着。”

北京西站至雄安的京雄城际铁路,被视为新区与首都的生命线。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每日约有十余对列车往返,但实际乘客稀少。一名乘客留言说:“整节车厢只有十几个人。”

原本被宣传为“中国最现代的高铁枢纽”的雄安站,如今却成了“最安静的车站”。
在微信与微博评论区,不少网民指出:“雄安投资巨大,却缺乏生活气息,居民稀少,工程停摆。”更多人则选择沉默,不敢细谈。

大陆十一长假期间,雄安新区一片寂静。高铁站宽阔却空荡,街头整洁却无人烟。(视频截图)

“探访雄安”热潮与冷感现实

近来,“探访雄安”成为抖音与快手上的热门话题。短片里,是成片的新楼、笔直的道路与稀疏的灯光。评论中,有人抱持“未来可期”的态度,但更多留言流露失望与疑虑。

北京某大学行政人员张先生每年都会到雄安“体验生活”,因为他的学校在当地设有分校。他告诉记者:“雄安城市挺漂亮,交通也方便,有超市、便利店,可就是没有生活气息。不方便啊!去趟超市得走两里路,看个大病还得回北京。我在北京的房子怎么办呢?”

张先生说:“学校要求我们必须去雄安分校工作,很多人都不愿意。最近学校说,不去的就解除劳动合同,又安慰说轮流去个两三年。如果真是好地方,还需要逼着去吗?”

也有网民留言说:“雄安靠近白洋淀,这里自古是水系汇流之地,地势低洼、排水困难。1939年大洪水曾淹没周边村镇,近年极端降雨更让防洪压力巨大。”

尽管官方宣称雄安已建成“智慧水系”与生态屏障,民众仍缺乏安全感。保定居民秦先生说:“理论上安全,不代表心理上安心。”这句话引起许多网民共鸣。

自2017年宣布设立新区以来,雄安累计投入超过8,354亿元,相当于三个纽约的建设体量。许多观察者形容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财政豪赌”。

外卖员小李对记者说,他有次摩托坏了,只能打车回去,司机苦笑对他说“白天还能拉工人,晚上几乎没客人”。小李指着沿路的商圈说:“很多地方都贴着‘招商中’,因为没人买房,也没人开店。”

他说,房市冷清,开发商资金回不来,当局只好解除限购政策:“最近放宽了购房限制,周边人不用本地户口或社保都能买,但还是卖不动。”

中共对雄安寄予厚望,把它定位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区,强调生态、智慧与创新。但网民嘲讽说:“看你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

2025年被官方定为“功能疏解元年”,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星网三家央企计划首批整体迁入。不过,多数央企仍留在北京办公,雄安只是注册地。一位被派驻的员工透露:“工作日还能见到人,周末整座城又空了。”

中共官媒宣传降温

10月5日,《河北日报》报道“2025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开幕,宣称活动“场面热烈”,有展销、科技展示、工匠表演与乐队演出。但多位自媒体拍摄的画面显示,现场人流有限,主要是公务团与媒体。

据记者统计,2024年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关于雄安的报道约有六七十篇,集中宣传基建与“未来之城”定位;2525年截至10月,相关报道仅约三十篇,多为简讯或例行稿,语气明显趋于平淡。整体来看,官方宣传热度显着下降,显示政策推进力度在消退。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记者邢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0/228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