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2023年3月20日-外卖配送员在北京等待订单。
随着“金税四期”系统全面上线,中共税务监管正进入数据精准、严查个税的“严控时刻”。在企业税务稽查风暴持续收紧之后,个人所得税逐渐成为当局增收的新焦点。近期浙江税务局通报一起多岗位人员漏报个税案例,显示个人收入稽查正从高收入群体延伸至普通职场人,税务重点已由“查企业帐”转向“查个人帐”。
浙江省税务局10月6日发布通报称,一名纳税人在深圳、重庆等多家公司任职期间,共取得工资薪金收入五十八万余元,却未依法进行年度汇算申报,并虚假填报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该纳税人最终被追缴税款与罚款共三万六千七百七十三点八八元。通报明确指出:“虚假填报年度所得、未进行年度汇算、虚报专项扣除等行为,将依法被稽查处理。”
监管转向:从企业到个人
浙江商人张达(化名)对记者表示:“以前主要查企业的帐,现在是企业和个人一起查。企业避税、个人漏税、工资分拆、挂靠薪酬都能在系统里交叉比对。我为了让工人多拿点实际收入,以前会少报工资、多发补贴,现在这样也会被卡得很紧。”
自“金税四期”系统正式运行以来,大陆个人所得税资料与社保、公积金、银行流水、用工备案等数据已实现互联共享。税务机关可利用算法模型自动识别多点收入、异常报销与虚假专项扣除等行为,形成“人企同查”的立体监管格局。
多地税务系统亦发布提示,自2025年起,个税年度汇算将成为稽查重点。重点对象包括:同时在两家以上单位取得工资薪金者、兼具个体工商户与职工身份者、虚报子女教育或住房贷款扣除者,以及在多家公司挂职或领取顾问费、项目报酬的人员。
财税专家:征管全面化与信用挂钩
杭州财税顾问周先生指出:“企业税查得越严,个人避税空间就越小。过去企业可以代付或报销一些收入,如今这类操作在系统里都逃不掉。”
前华为集团会计张小姐对记者透露,随着金税四期自动比对功能强化,纳税信用将直接影响贷款、投标乃至个人征信。“这已经不只是税务管理问题,而是信用体系的延伸。我听在同事说,现在税局几乎每月都上门查一次,企业压力很大。”
财政压力下的“税收维稳”
今年以来,中共税务总局多次重申个税汇算是公民法定义务,未如实申报、少缴税款者除补税外,还可能面临罚款或行政处罚。
山东济南一名公务员向记者透露,地方财政吃紧正推动税务部门“强征实管”:“你看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税务人员天天去找开发商问房子什么时候卖出去,因为完不成任务。他们得从别的地方找税收。”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地方政府为了“保财政、保运转”,税收征管呈现出全面化趋势。特别是对高收入人群、灵活就业者与多职收入者的个税稽查,已成为地方财政“稳定器”的重要抓手。
旅居马来西亚的地产商杨先生对记者说:“政府正在建立个人纳税信用体系,把每个人的纳税情况都纳入信用记录,用这套系统来推动所谓‘全民合规纳税’。这方面他们做得很熟练,也很有政治目的。”
从“税收治理”到“人头管理”
分析人士指出,金税四期的推进不仅意味着技术升级,更标志着中共税收治理逻辑的转变——从企业经营监管延伸至个人财务监控。
有观点认为,这种从“查账本”到“查人帐”的变化,实际是财政压力与政治风险并行的产物。当经济下行、地方债务高企时,政府需要更精准的“数据抓手”来维持收入与稳定。而“纳税信用”制度的建立,表面上是现代治理,实际上也可能成为监控个人财富流动与社会行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