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被视为英国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三十多年来在英国主流排名中霸占前位,屹立不倒。
然而,《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最新发布的2026年《优秀大学指南》(The Times and The Sunday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中,牛津与剑桥却首次双双跌出前三,成为该榜单创立三十二年来的惊喜变局,迅速引来英国教育界和社会舆论的关注。
在最新排名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连续第二年蝉联榜首;圣安德鲁斯大学凭借学生满意度优势位列第二;杜伦大学则首次跻身前三。牛津与剑桥并列第四。
昔日“英伦学术双璧”被逼出局,让出前排位置,影响了名声,揭示出英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转型:教学体验与就业率正逐渐撼动着学术声誉的至高地位。
当下的英国高校体系极需创新——学生的全面成长与现实关联性变得愈发重要,教学知识不再仅依赖历史积淀,更需与时俱进、灵活应变。
01
排名指南的地位与公信力
《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名之一,自1993年创立以来,每年出炉一次,被视为英国本土大学质量的重要风向标。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调查报道,而是以数据驱动的“教育产品”。其核心数据主要来源于:
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
全国学生调查(NSS)
研究卓越框架(REF)
毕业生就业数据
通过对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学生满意度和毕业前景等指标的综合考量,而形成了一份全面的英国大学排名榜。
由于其评估侧重英国本土教育环境,因此在英国学生和家长心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许多高校更将其“年度大学”或学科排名结果视为招生宣传的抢眼工具。
在今年的榜单中,LSE不仅问鼎总榜冠军,还被评为“年度最佳学术表现大学”,同时摘得“罗素集团年度最佳大学”和“年度毕业生就业大学亚军”。
大部分英国本地学生和家长比起总榜名次更看重学科排名表,因为那直接关系到未来所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率和学生体验。
一些整体排名一般的大学,往往能在特定学科中脱颖而出。例如:名不经传的班戈大学在农业与林业领域位列全英第一,尽管总体排名仅第59位,却超越了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与纽卡斯尔大学;经济学排名第一的华威大学则位列第八,力压牛津与剑桥。
图注:名不经传的威尔士班戈大学(BANGOR UNI)农业专业全英第一
02
与QS世界大学排名的差异 牛剑失势背后的教育启示
与《泰晤士报》指南不同,QS世界大学排名采用另一套评价体系,更看重学术声誉、论文引用量、国际化程度等指标。
牛津与剑桥在QS榜单中常年稳居全球前五。例如在2025年QS排名中,剑桥位列世界第2,牛津第3。这表明牛剑的学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劲,属于精英学府。
因此,牛剑在英国本土排名中的“跌落”,并不意味着学术衰退,而是凸显了本土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体验”和“就业导向”等因素。
换句话说,全球排名强调学术地位,而英国国内排名则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就读体验与教育服务质量。
牛剑名次下滑,引发了关于英国教育趋势的深层思考。它揭示出一个现实:在当代大学竞争中,学生就读体验、教学支援和就业率正在与学术声誉并驾齐驱。
1.学生支持的缺失
曾在牛津就读的中国学生Linda,入学之初因成绩不理想而倍感压力,之后因导师态度冷漠、沟通障碍而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休学。
休学一年后,她转入杜伦大学,在紧密的师生互动与教学支持下顺利毕业。她坦言,杜伦大学的学习氛围和教师关怀是她完成学业的关键。
Linda的经历说明:教育不仅关乎课程内容,更关乎师生关系与心理支持。
2.学术氛围的双刃剑
华裔作家匡灵秀,因小说《巴别塔》而走红全球。她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哲学系,却在作品中暗暗融入对学院内部权力斗争和学习压力的批判。
她的奇幻小说让人联想到她在剑桥经历的紧张学习氛围,吸引了一众粉丝把小说人物里的经历与学院人物对号入座。
牛剑的学术环境固然深厚,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3.牛津的独特魅力
就算不惹某些人仰慕,但牛剑依然保有独特的学术吸引力,在学科实力上,非常强劲。
剑桥仍有14个学科在《泰晤士报》排名位居全英第一;牛津被评为年度最佳医学院,而其政治与国际研究连续十年英国第一、全球第二。
牛津的政经哲本科项目PPE专业录取率极低,其入学门槛之高可谓“天花板级别”。根据官网数据,该专业每年仅38%的申请人能进入面试环节,最终录取率低至12%。
图注:牛津哲学、政治与经济学科长期位于全球大学首位
牛津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的肆业生唐酉芃,陪伴“哈佛女孩”蒋雨融反复打磨演讲词,曾在网络上分享过自己在牛津的就读经历:“大一读古希腊原典,《荷马史诗》是入门,《伊利亚特》学了四周,《奥德赛》三周。许多个深寂的夜里,大家围着长长的书桌,英雄们的名字飘荡在开足了暖气的教室,窗外天寒地冻,夜雪初积。”
这种文绉绉的动人场景描绘了牛津独树一帜的学术氛围,依然令人神往。
三则案例重申了牛剑在精英高校严谨的学术地位,他们的失势不意味着实力下滑,而是揭示了学生就读体验与个人满意程度在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03
新兴力量的崛起
同时,排名的大洗牌显示了其他英国大学的崛起,它们在教学质量,毕业生成绩及科研成果正在快速增长,直逼牛剑,敲响了竞争的警钟。
LSE:凭借小而精的学科设置、强大的就业导向和全球化网络,连续两年问鼎榜首。
圣安德鲁斯大学:以学生满意度高著称,提供紧密的社区氛围和良好的师生互动。
杜伦大学:在保持学术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关怀与就业指导,从而跻身前三。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位列第六,紧随其后的包括巴斯大学、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布里斯托大学。
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虽然跌出前十,但仍获得“年度大学”亚军的殊荣。
2026年度英国大学排行榜
(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
此外,一些规模较小但专业领域突出的大学,也在细分学科中展现优势。例如建筑专业排第一的拉夫堡大学,以及生物工程学表现优异的邓迪大学。这些学校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贴近现实的教学,赢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
这表明,英国高等教育正在告别“牛剑独尊”的格局,走向多元化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04
牛剑的转型与AI教育
当下的英国高校体系极需创新——学生的全面成长与现实关联性变得愈发重要,教学知识不再仅依赖历史积淀,更需与时俱进、灵活应变。
面对这种新挑战,牛剑也在积极寻求转型。
图注:牛津打破传统教学,全面引入AI辅导(牛津官方网站)
首先,牛津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学风最保守的学校之一。率先宣布将为全校师生免费提供ChatGPT Edu的访问权限,并与OpenAI达成五年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
牛津不仅设立AI安全与伦理课程,还鼓励学生成为“AI大使”,探索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使用方式。
教育副校长Freya Johnston表示:“全校引入ChatGPT Edu将强化学生的学术能力与数字素养,使他们在AI支持的世界中脱颖而出。生成式AI也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牛津引以为豪的面授辅导体系,提升批判思维与情境分析能力。”
牛津大学对AI门户的敞开,标志了学校正试图将传统学术体系与前沿技术结合,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
相较于美国及香港部分高校早已全面拥抱AI教学的态度,牛津此次的转型,虽然来得稍显迟缓,但与几年前的谨慎态度相比,这一跨越显示出牛剑在教育创新上的主动性。
尾声
《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并非唯一权威,它是一份以数据驱动、影响力巨大的排名产品,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参考。牛剑跌出前三,不是衰落,而是意味着英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
如今,学术声誉已不再是唯一标准。教学质量、学生支持和就业能力正在成为衡量大学的重要维度。
LSE、圣安德鲁斯和杜伦等高校的崛起,验证了新时代大学竞争的多元化,排名不再是“学术论文”一锤定音”,学生越来越重视大学给予的条件:
是否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教学是否鼓舞人心?
课程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校园体验是否正面?
对于未来的学生而言,择校的关键不在于名次,而在于是否能在一所大学里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牛剑依然高大,但它们的排名光环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英国高等教育正走向一个学术深度与学生体验并重、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