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过去这个周末荷兰的天气不太好,刮着大风下着大雨,实在不适合出门。
待在家中,我们最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折腾屋子”。
我和队友稍微调整了一下家具的摆放位置,顺带理了理屋子的基础布局。
那些散落在书架角落的小物件,也被归类整理,回到属于自己的“家”里,再顺手把该丢的杂物清理掉。
收拾完的那一刻,屋子重新变得整洁有序、空旷通透,心情也随之变得轻盈。
待在这样清爽的空间里,能明显感觉到身心都放松下来,整个人平和且安定。
这,才是一个真正能滋养人的家。
相反,如果一个家庭空间里堆满杂物,各种东西随意摆放、杂乱无章,人一走进这样的环境,就会莫名感到烦躁和焦虑;同时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人难以放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杂乱的环境,确实会在无声中持续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1
“背景”噪音太大,也是一种影响
当我们在做一件需要全神贯注的事情时,最怕的就是被周围的噪音打扰;嘈杂的声音会让人分心,难以进入专注的状态。
我每次写文章时都深有体会,写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过程,对外界环境的安静度要求很高。
倘若这时候孩子在旁边吵闹、邻居在装修敲墙,或者外面传来持续的嘈杂声,思绪就会被打断,写作的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我们能听见的噪音,很容易被察觉。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还有一种“无声的噪音”,其实也在悄悄影响着我们,那就是来自杂乱环境的视觉噪音。
假如我们身处一个杂乱的空间,周围堆满了各种物品:文件、水杯、笔记本和没整理的电线……
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声音,但我们的目光会不自觉地扫过它们;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这就使得大脑不得不同时处理更多的视觉信息。
这样一来,我们的大脑就会像电脑后台开了太多程序,性能下降,运行起来慢;脑子里乱糟糟的,思绪难以集中,效率自然降低。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明明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却已经感到烦躁不安,更谈不上专注了。
所以现在,我特别注意让“视觉背景”保持安静。
空间尽量留白,物品有序摆放,桌面能空就空,能少见的杂物就尽量少。
杂物少一点,背景噪音也就小一点。
当环境清爽、背景安静时,家才能真正滋养我们,成为我们能量的来源,而不是干扰的源头。
2
决策疲劳,也是一种消耗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获取也变得轻而易举,花点小钱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于是走进家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东西太多了。
环顾整个居家环境,能放东西的角落几乎都被塞得满满当当,整个家几乎都被杂物所淹没。
衣柜里,同款的T恤有好几十件;
鞋柜里,堆着各种款式的鞋;
厨房的柜子里,摆满了差不多的杯子、餐具、厨具;
孩子们的房间里,更是堆满衣物、文具、水杯和玩具……
表面看,这就是富足,想用哪个就用哪个,选择很多,看起来不缺什么。
但实际上,这种“多”,也带来了另一种无形的消耗:决策疲劳。
同类物品越多,每次就要花更多时间在选择、比较和反思上。
“穿哪件好?”
“用哪个杯子?”
“这个要不要扔?”
“哪一个更合适?”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每天做多了,大脑的能量就会被提前透支。
所以现在我会尽量减少这些无意义的选择。
就衣物而言,不喜欢、不适合、不舒服的衣服全部清理掉,只留下真正合适的那几件。
这样一来,选择穿什么衣服就变得很简单。
同样的,日常就留两双鞋子在鞋架上,一双休闲、一双正式,不用多想,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出决策。
孩子们的物品也精简到“一个书包、一只水杯、一套餐盒”,一目了然,每天随手拿起来就用,不需要额外思考。
当我们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犹豫,删掉没必要的决策,把思考和能量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生活自然会更轻松,更有方向。
3
无声的物品,也在发出呐喊
生完三个孩子后,有一段时间,我的家几乎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孩子多,东西自然也多。
尤其是有了三个孩子后,家里的物品多到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那时,每个房间都堆满东西,桌面、架子、角落,甚至地上都成了临时的杂物区。
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我常常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质疑:
我是一个懒散、邋遢的人
我为什么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我是一个很差劲的人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她说:“你不是懒,也不是邋遢,只是你家的物品太多了,已经远远超出了你能管理的范围。”
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杂物、没整理的存货,甚至是未完成的家务,都像在对我发出无声的抗议:
“什么时候把我放回原位?”
“水池里的碗什么时候洗?”
“你为什么买下我,却从未使用?”
“地上这些东西,什么时候该清理?”
这些无声的“呐喊”,其实都在持续刺激着我们的脑神经,让人感到焦虑与负担。
大脑被迫时刻提醒自己还有很多待办事项,在这种心理负荷下,谁又能真正放松呢?
那之后,我开始真正意识到,减少家中物品,是一种治愈力。
能断舍离的就果断放手,能收进柜子或抽屉的都收纳好,不在桌面、台面或地面上留下任何多余之物。
当家慢慢变得清爽有序,视觉和心理的“背景噪音”都随之安静下来。
人也会在这样的空间里,才会重新找回平静与松弛,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安稳。
4
凌乱的环境,不适合孩子成长
我们因为爱孩子,所以总舍得为他们花钱,想给他们最好的,想让他们不缺什么。
在大多人的认知中,越爱一个人就要给ta买越多的东西,拥有得越多越好。
如今的孩子几乎没有“缺乏”的时刻,反而常常陷在“过度拥有”的状态中。
房间里到处是玩具,书架上塞满书,书桌上也堆满各种杂物。
看似富足,其实暗藏着消耗。
过多的物品,会在无形中削弱孩子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当孩子在一个凌乱的书桌学习时,目光可能会被桌上的玩具吸引,被摆在桌前的漫画书勾走注意力,又或者被各式各样的小摆件牵引着神思。
大脑不得不在学习与干扰之间来回切换,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所以我常常觉得,有孩子的家,“少一点”反而更好。
少一点东西,空间更清爽;少一点选择,心更专注。
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定的留白,反而更有利于成长。
尤其在这个物质极度充盈的时代,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得到更多,而是如何选择、如何拒绝。
真正的自由,不是“什么都有”,而是能够从纷繁中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事物。
有智慧的父母,并不是为孩子提供无限的资源,而是帮他们过滤信息、筛选资源,把无用的、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隔离在外,让他们的能量聚焦在真正滋养心灵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