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党支部写给党委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教师中有拿自己的物品去自由市场换食品的,有在食堂买两三份菜的,还有冒领别人饭菜的,可谓各种情况都有。知识分子们早已放下了架子,不顾脸皮,扫去斯文,为的是如何使空空荡荡的腹中稍微多填充进一点食物。
笔者还抄录了一份该校化学系1961年元旦教工会餐的伙食安排:
主食:干饭
菜:(一)烧罐头(红烧牛肉等七种合成,每三人一罐);(二)盐鱼(每人2两);(三)芋头丸子(每人4两)(四)包菜;(五)萝卜(每人8两);(六)兔肉;(七)杂锦香汤(鱿鱼、海参、黄花菜、紫菜合成)
这份菜谱,是化学系党支部向党委汇报的计划,显然是想显示本系的生活安排是不错的。至于这份菜谱到时是否能兑现,就很难说了。
02代食品与浮肿病
在大饥荒的日子里,适逢大办城市人民公社。如同农村的人民公社社员吃喝在公共食堂一样,这所学校不但学生吃喝在食堂,连教师也在食堂吃饭了。随着粮食供应量的一再降低,尽管校党委提出“政治进食堂,书记进伙房”,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还真有“巧媳妇”降临了。何以为证?此时不是各种各样的“增饭法”被创造出来了么?
在该校的《内部情况》的“校外消息”栏中,就有一则来自清华大学的消息,文曰:
清华大学全党全校抓食堂工作。党委书记挂帅,成立食堂工作组,抽调大批干部深入食堂第一线,他们把抓好群众生活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他们抓食堂的关键,是试验碗饭、盒饭、双蒸饭、烂饭等方法,而以烂饭量多且香。烂饭的操作规程:一锅下米300斤,水要逐步加入。先干煮40分钟,然后第一次加水120斤。过15分钟,第二次加水2000斤。再过15分钟,第三次加水520斤。在米下锅以后,最后加水100斤,等10分钟,就可以开饭。饭重量虽不及双蒸法(按所谓双蒸法,就是饭蒸好后,再加水第二次蒸),但体积大。煮粥法:20斤米下锅,加水370斤,出粥320斤。先以大火烧开,等到米已经煮得像饭粒那样以后,再用小火慢慢煮,共要煮到两时半,粥多且又稠又香。
各种各样的“增饭法”,其实不过是多加水而已。按说,北京是首善之区,供应情况还是好的,但清华的师生还得为粮米不够而绞尽脑汁。如果不是供应不足,堂堂清华怎么会有如此“先进经验”呢?
史学家何兹全在他的自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河北南部某县一个生产队长,好像姓杜。他有一套吃饭省粮食的创造。他到北京来传经送宝。毛泽东主席还请他吃过饭。在北京他到处作报告,北师大好像也请过他,总之我听过他的报告。他的创造是:双蒸饭,小碗吃。双蒸饭,是蒸的饭再蒸一次,一点米就可以蒸出更多的饭(一蒸再蒸,水多了饭就多)。小碗吃,一碗、两碗啦,饱啦。说的人很有风趣,听的人也很兴奋。好办法!居然能动上听,受到毛主席的称赞,还请吃饭。毛主席请他吃一个苹果,他不肯吃,要带回去让全村全队的人分着吃。听的人热烈鼓掌。
后来好像听说,那是个骗子!
可是,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封闭已久的自由市场已经开放,但市场上常常是空空如也,并无什么东西可买,而且,多少年来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也很快花光。为了生存,知识分子和全国人民一样,也加入到了寻找“代食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