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们都知道,Y小姐的堪称2025最神秘人物。
最新剧情来了,9月26日,悉尼唐宁中心地方法院,Y小姐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当然,她本人并没有出现。她那位律师科恩出面,说自己9月23日才第一次见到Y小姐,需要更多时间准备答辩,于是申请延期。
法官很爽快:好,你可以拖,但别玩消失,10月17日必须认罪还是无罪,给个交代。
听起来只是普通的流程推进,但真正的重点在于,指控变了。
原来那一条“以不当行为造成人身伤害”的指控,撤销。检方换了一条“备胎罪名”——“疏忽驾驶致人重伤”。
什么意思呢?这是法律的“兜底条款”。万一她最严重的罪名撑不住,至少还能用这个来定罪。换句话说,检方是“多手准备”。
这波操作,堪称司法版“备胎学”。你就算大罪逃了,小罪也别想全身而退。
根据新州法律,危险驾驶致人重伤最高7年,而疏忽驾驶如果是初犯,也有9个月。对Y小姐来说,未来的“剧本”,没有无罪那种童话结局。
而这场戏最吸睛的,从来不是法庭本身,而是看台上的吃瓜群众。旁听席上三十多人,八成都华人。你说这热度,是她自己想不到的吧?
上一次8月15日的提审,差点成了华人版“追星现场”,百人堵法院,就为了看她一眼。可惜,那次她只在视频里露了10分钟脸。
这一次,大家还是来了。虽然人少点,但关注度丝毫没减。她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被告人了,而是华人社交圈里的“全民谈资”。
我们来冷静分析下:Y小姐的案子,为什么这么吸睛?
第一,反差。她的设定,本来是光鲜亮丽的“Y小姐”,从耳环到豪车,都带着名媛滤镜。但一转眼,成了新闻里的“危险驾驶案主角”。
第二,现实投射。华人社区对她的盯梢,不只是看热闹。说白了,很多人心里有一个投射:如果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出国留学、工作、生活,一不小心卷入法律麻烦,代价到底有多大?Y小姐成了那个极端案例。
第三,狗血的连续性。这个案子从8月炒到9月,又要拖到10月。每次庭审,都像追剧更新。一次露脸、一次延期、一次罪名调整,吃瓜群众跟着“连更”三集,谁能不入戏?
这不是爽文,而是真人真事。新闻里提到的受害者普拉萨拉斯,52岁,可能永远无法再工作,现在还在康复中心躺着。
这就是这场戏最冰冷的背景。Y小姐的瓜吃得再热闹,另一边是一个家庭的天塌了。
所以,这个案子,既是一场关于“名利幻觉”的戏,也是一次对华人群体的现实提醒。豪车和耳环能带来光环,但车祸和指控才是真正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