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急了,中国男人正在群体性的消极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民生 > 正文
有关部门急了,中国男人正在群体性的消极

需要重视了。

最近,有关部门发起全国性的挑动负面情绪整治行动。

同时,网上也在流行各种所谓的男性社会学理论升级。

这些所谓理论的广泛传播似乎说明:

男人正在经历群体性的消极。

疫情前后,我们可以看到男性总体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

焦虑——觉醒——消极。

2017年,房价翻番之后,男女对立兴起,男人这个时候的心理状态是焦虑,一方面买房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女性要求越来越高。但那个时候经济还算好,在房地产泡沫下,男人搏一搏,还能迎娶小白美站上人生巅峰。

2023年,疫情结束之后,男人开始流行觉醒叙事,因为预想的经济报复性反弹并没有出现,各种内卷、降本增效、消费降级,经济出现通缩迹象,男性这个时候开始倾向主动放弃责任或者说负担,标榜躺平或者摆烂,鄙视一切舔狗行为。

2025年,通缩迹象三年后,不只是年轻人,中年男人也有点扛不住了,社交媒体到处弥漫着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还被总结成各种理论,帮助男人解释自身的困境,同时鼓励进一步放弃主动参与婚姻和家庭生活。

这三个阶段男人心理的变化,是逐渐加强的,从底层逻辑来看,是经济调整带来的群体性阵痛,但是还有复杂的社会和技术原因。

简单来说说。

1、经济压力带来的无力感

这一轮经济调整期很长,远远不是1998或者2008年的经济危机可以比拟的:

全球债务周期进入不可持续的阶段,进而引发了全球产业链和地缘的再平衡,国内随着房地产时代的落幕,也已经开始了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再平衡的新时期。

时代的调整,不是个人意志能转移的,这个阵痛,大部分人都要承受。

很可能是五年到十年,或者可能就是一代人。

年轻人的就业,中年人的负担,老年人的养老,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大,无力感也越来越强。

这是消极的主要原因。

2、社会期待带来的挫败感

虽然现在都说男女平权,但是传统观念里,社会对男人的期待往往更高。

很多时候,女人比男人多了一条退路:

大不了就去嫁人。

男人没有办法,萧山女婿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当的。

社会对男人的期待包括:

事业、收入、婚姻、家庭、孩子、父母…

一个男人需要承担起这些期待,才能是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成功的男人。

这种成功标准的单一性:

背后其实也是社会兜底不足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日本平成一代其实幸福多了,他们虽然被认为是废宅,即便活在二次元世界里,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用为现实世界的生存发愁。

3、舆论下沉带来的群体性

三年疫情,短视频彻底爆发,舆论进一步下沉。

各种极端化的情绪开始充斥网络,这里不只是经济下行的原因,还是用户结构变化的结果。

失意的人聚在一起,产生了共鸣,形成了信息茧房,进一步放大了消极的情绪。

还有算法推送的加持,当男人每天接触的都是一种类型的内容时,他的观念是会不断被刺激和强化的,甚至演变成对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情况并没有那么糟,但是大家在一起倾诉不满,就容易造成预期的自我实现以及认知的自我闭环。

这些理论,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目前,有关部门在整治社交媒体,阻断这种情绪的强化和认知的闭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是治本之策。

根源在于经济,重点在于社会。

一方面,经济调整期,还是需要托底和刺激,给年轻人就业,给中年人减负,给所有人预期。

一方面,社会要加强兜底,不能把所有压力都给男人,现在不是农业社会了,男人的体力优势越来越小,需要关心男人的心理健康。

这个问题,需要重视了。

就这样。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中产先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7/228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