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真相】潘汉年案背后的中共秘密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百年真相】潘汉年案背后的中共秘密

1955年4月,北京饭店,一个平常的夜晚。时任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常务副市长潘汉年刚和几位朋友——作家夏衍、剧作家吴祖光及其夫人新凤霞——吃完晚饭,笑谈间回到自己的房间。夜色渐深,房间里安静得只剩钟表的滴答声。突然,电话铃声刺破寂静,急促而尖锐。楼下有人找他。

潘汉年交友甚广,心想又是哪位老友来访,穿着拖鞋就匆匆下楼。可当他走进大厅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愣住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站在那里,身后是几个荷枪实弹的便衣警察。灯光昏暗,气氛凝重。没有任何寒暄,罗瑞卿冷冷地说了句:“潘汉年,跟我们走一趟。”就这样,这位被誉为“中共第一红色特工”的传奇人物,被夜色吞没,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家中。

潘汉年为中共篡权立下汗马功劳,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情报,最后为什么命丧中共的监狱?今天,我们就讲讲这段故事。

毛泽东的批示:一切从党代会开始

故事的起点,还要追溯到潘汉年被捕前的几天。那是1955年,中共正在召开一次重要的党代会。会场上,毛泽东神情严肃,通报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问题。他语气沉重,警告在场所有人:历史上有问题的人,必须主动交代,绝不姑息。会场还特意印发了逮捕胡均鹤和隔离审查扬帆的材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潘汉年坐在台下,心如擂鼓。胡均鹤和扬帆当年在上海都是自己的同事。他知道,自己多年前隐瞒的一件事,可能已经暴露。那件事像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怀疑,毛泽东的讲话是在敲打自己。

会议结束后,潘汉年再也坐不住了。他找到上海市长陈毅,鼓起勇气坦白了心中的秘密。陈毅听完,脸色凝重,当即向中央汇报。第二天,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字字如刀:“此人从此不能信用,立即逮捕审查潘汉年。”

从这一刻起,潘汉年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无底深渊。

潘扬案:一场牵连千人的风暴

被捕后,潘汉年被直接押往北京功德林监狱——一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地方。五年后,1960年,苏联援建的秦城监狱落成,潘汉年又被转移到那里,成为这座“神秘监狱”的首批“住客”。

1963年,他因“反革命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而时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的扬帆被判16年。加上预审期间的关押,扬帆前后被囚24年。出狱时,他精神崩溃,双目失明,病痛缠身,形同枯槁。

这场被称为“潘扬案”的政治风暴,牵连甚广。超过一千人受到波及,直接被捕的就有830人。潘汉年和扬帆,到底犯了什么罪?那块让潘汉年寝食难安的“心病”,究竟是什么?

欲加之罪:漏洞百出的指控

据当年参与案件审理的法官彭树华回忆,“潘扬案”的案卷堆积如山,可真正站得住脚的证据却寥寥无几。

潘汉年被指控三大罪状:第一,1936年投降国民党;第二,抗战期间投靠日本特务机关,并秘密会见汪精卫;第三,上海解放后掩护大批反革命分子,向台湾提供情报,导致1950年上海“二六大轰炸”。

面对这些指控,潘汉年只承认与汪精卫的会面是一个“严重错误”,原因是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向上级请示汇报。其余罪名,他一概否认。

彭树华发现,案卷漏洞百出。比如,第一条罪名,潘汉年反复解释,他与汪精卫会面是奉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回国联系国民党共同抗日。第三条指控更是荒诞——1950年的上海大轰炸发生时,国民党刚撤到台湾,对上海的工业布局了如指掌,根本无需特务提供情报。

更蹊跷的是,潘汉年只在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副部长徐子荣提审时“认罪”。原因何在?据彭树华了解,罗瑞卿和徐子荣曾私下承诺:“只要你认罪,判刑后立刻释放,不用坐牢,还能享受优厚待遇。”这让潘汉年看到了希望,也成了他认罪的诱因。

审判:一场精心安排的“仪式”

1963年1月9日,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潘汉年案。这场审判,堪称一场精心导演的“仪式”。

周恩来亲自下达了多项指示:旁听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全部由中组部严格筛选,只有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司局级以上干部才能参加。普通人?想都别想。审判不公开,记者禁止入场,媒体不得报导。为了保密,法庭的窗户被封得严严实实,连一丝光都透不进来。

更罕见的是,周恩来特别要求庭审全程录音。当时国内没有录音设备,只能从香港高价购置一台,算上关税,花费超过一万元人民币——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周恩来的用意,至今成谜。

庭审的一切都早已“安排妥当”。起诉书、判刑书,甚至刑期,都提前写好。潘汉年在庭上没有辩护,只是低头认罪。最后陈述时,他也只是寥寥数语。判决书上报中央,周恩来亲自审核,中央主要领导人一一画圈同意。

宣判后,潘汉年被短暂“释放”,却不能回家。他和妻子被安置在北京郊外的团河农场。1965年,他获假释,按八级干部待遇,每月领200元生活费,配有厨师和服务员,甚至能进城探亲访友。

可这种“自由”如昙花一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5月,潘汉年再次被投入秦城监狱,判处无期徒刑,并被开除党籍。

1970年,他和妻子被押往湖南一个劳改农场,此时他已身患肝癌。1977年,这位“中共第一红色特工”,带着无尽的遗憾,在异乡黯然离世。

为什么认罪?潘汉年的心结

既然是冤案,潘汉年为何要认罪?答案藏在他早年的特工生涯中。

1943年,潘汉年在上海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时,曾奉命与汪精卫会面。汪精卫痛恨中共,会面毫无成果。回到淮南根据地后,正值整风运动高潮,潘汉年的搭档扬帆等人被审查。他担心自己被牵连,选择了隐瞒这次会面。

此后,相关人物接连去世,会面的知情人所剩无几,潘汉年心存侥幸,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1945年,他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毛泽东单独召见他。本已准备坦白的潘汉年,不知毛泽东跟他说了什么,他再次选择了沉默。

然而,纸包不住火。国民党报纸披露了潘汉年与汪精卫秘密会面的事。中共社会部负责人康生亲自核实,潘汉年却矢口否认。毛泽东还亲自发电报为他辟谣,称这些都是“造谣污蔑”。现在,潘汉年对别人坦白了真相,毛泽东的怒火可想而知。

但仅仅因为隐瞒会面,就让一位功勋卓著的特工“把牢底坐穿”,似乎有些说不通。潘汉年被重判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隐藏的真相:毛泽东的秘密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回到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的背景。中共一直将汪精卫政权称为“汪伪政府”,那么,潘汉年为何要冒险去见与日本人合作的汪精卫?答案是:他奉了上级的命令。而这个上级,正是毛泽东。

东京福祉大学教授远藤誉在《毛泽东勾结日军的真相》一书中指出,潘汉年被重判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毛泽东担心自己的秘密暴露。她认为,如果潘汉年真的是因为没有汇报跟汪精卫会面的事情而被判有罪,那么这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潘汉年案前后,所有与此事相关的中共特工几乎都被逮捕,像是被“封口”。

而且据研究潘汉年情况的中国学者披露,潘汉年当时以为自己只会受严厉批评或纪律处分,在上交材料后已打点行李准备返回上海。

那么,毛泽东怕被人发现的秘密是什么呢?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勾结日本人。

远藤誉引用日本情报官岩井英一的回忆录《回想的上海》。岩井透露,潘汉年曾通过中间人提出,中共希望与华北日军停战,并请岩井牵线。岩井安排潘汉年与汪精卫的军事顾问影佐祯昭会面,影佐随后介绍他见了汪精卫。

岩井和影佐深知潘汉年是“毛泽东的特使”,对他礼遇有加,发放特别通行证,每月提供巨额活动经费,甚至在上海顶级酒店为他安排住所。

此外,潘汉年还与汪精卫政权的二号人物周佛海保持联系。周佛海的日记和其子回忆录对此都有记载。

虽然华北停火提议未果,但在华中,潘汉年与日方达成默契:新四军确保日军铁路线安全,日军则对新四军的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数年间,日本火车畅通无阻,新四军也得以壮大。

因为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期间,潘汉年还向日本人提供了很多关于蒋介石和国军的情报,比如蒋介石的抗战能力,他与中共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与列强的关系等情报,还有英美情报人员在香港、重庆的活动讯息等。

前中共领导人王明在回忆录中也提到,潘汉年是奉毛泽东之命,与日军和汪精卫进行谈判的代表。或许,正是这些敏感的秘密,让潘汉年成了必须被“牺牲”的人。

——《百年真相》制作组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4/228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