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中国育儿补贴正式全面开放,接受全国范围的育儿补贴申请。聚焦中国问题的网站“中参馆”(ChinaFile)发表文章《中国生育危机是未来信心危机》,作者Emma Zang(耶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指出,生育率下降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真正的障碍并非抚养孩子的成本,而是他们相信在一个前途不确定、希望渺茫的未来,做父母已不再合乎理性。如果政策无法触及这种更深层的困境,那么补贴和奖励几乎无法遏制生育率下滑。
文章说,中国政府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生育津贴、延长产假,以及鼓动女性“回归家庭”的宣传——但这些政策往往强化传统性别角色,把照顾责任压在女性身上,而对男性或家庭共担支持不足。与此同时,男性则背负着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却几乎得不到制度支持。这类政策没有直面文化和情感层面的失落,反而可能加剧,让为人父母变得更加难以想象。
作者认为,要扭转生育率下降,不仅需要金钱激励。更关键的是重建对制度的信任,拓展人生机会,恢复下一代的稳定感与目标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多补贴也无法让那些感到失望的人们愿意把孩子带进他们不相信的世界。因此,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人口问题,更是生存意义的问题。恢复生育的关键不在于补贴,而在于信念——在于重建一个让年轻人能够看见、相信并愿意认同的未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