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国文艺界联名给习*近*平写信所释出的政治风向标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王丹:中国文艺界联名给习*近*平写信所释出的政治风向标
作者:
每逢中共领导核心感受到权力震荡或外部质疑时,都会通过一轮轮的宣传造势来“稳定军心”。现在,在经济低迷、外交受挫、党内不稳的多重压力下,习*近*平的团队选择再度借力文艺界,用情感牌、怀旧牌、信仰牌来重塑威望。别忘了,这种宣传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它是对党内的“忠诚动员”,是一次系统的“信仰归队”工程。

最近中国一连串的新闻,让我们再次看到一个熟悉的图景:文艺界又一次被动员起来为政治站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则几乎在同一时间释放出来的新闻:其一,是田华、王心刚、潘虹、陈道明等八位“资深电影艺术家”联名给习*近*平写信,表达“对文艺使命的坚定信仰”,习*近*平也在7月11日亲自回信,鼓励他们继续“崇德尚艺”,创作“讴歌时代、抒发人民心声”的作品。其二,是92岁的著名演员游本昌——也就是当年以《济公》一角红遍全国的那位老先生——在6月30日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还特意在去年提交了一份21页的手写入党申请书,习*近*平随后也在媒体上公开对他表达了赞赏。

这两条消息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官媒上,新华社、央视、人民网、光明日报几乎是同步推送,地方文联、影协组织也迅速响应,组织学习“习*近*平给老艺术家的回信精神”,学习“游本昌不忘初心、矢志入党”的精神榜样。这像不像某些历史瞬间的重演?没错,我们已经很久没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政治宣传了。

这会是偶然吗?当然不是。

第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文艺界不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角落。在毛泽东时代,文艺是“政治的工具”,要为阶级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改革开放后虽然一度有所松动,但进入习*近*平时代后,这种“文艺归队”的趋势重新加强。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例子:比如,范冰冰被查税,赵薇作品下架,李云迪因私生活被处理——这些都是“树典型、立规矩”的信号。但这一次不一样。这不是处理“出格”的文艺人士,而是调动“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来做“政治示范”。田华是谁?她是《白毛女》里的喜儿,是“红色文艺”的代表人物。游本昌是谁?是几代人记忆中的“活济公”,最近又因出演王家卫的《繁花》中的“爷叔”一角重新走红。在党的眼里,他们的公众形象,是“可信”“可敬”“没有争议”的。用这样的人来“写信”“入党”,再让习*近*平“亲自回信”“亲切关怀”,接着让官媒推波助澜,最后全党学习,这一整套流程几乎就是教科书式的政治造势。

问题是:为什么现在要做这些事?我认为,答案很可能不在文艺界,而在中共党内。

过去几个月,关于习*近*平地位不稳的传闻一直在坊间流传,有人说他被“集体领导架空”,有人说李强可能接班,有人放风“路线调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从北京的政治逻辑来看,这些传言本身就足以让领导核心感到压力。而“造势”就是最典型的应对方式。

回顾历史,每逢中共领导核心感受到权力震荡或外部质疑时,都会通过一轮轮的宣传造势来“稳定军心”。现在,在经济低迷、外交受挫、党内不稳的多重压力下,习*近*平的团队选择再度借力文艺界,用情感牌、怀旧牌、信仰牌来重塑威望。别忘了,这种宣传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它是对党内的“忠诚动员”,是一次系统的“信仰归队”工程。比起用文件号召,找田华、游本昌这些老面孔“带头”,效果更为深远。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成为一种表态信号,谁不跟进,谁就可能显得“不忠诚”。

再看宣传语言的选择,几乎没有强调“作品质量”或“艺术创新”,而是反复提“崇德尚艺”、“扎根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这说明核心任务根本不是艺术,而是政治。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这些新闻看作“文艺界的感人故事”,而应理解为一次政治动作。它的目标,不只是让文艺工作者更听话,更是为了在党内维稳,制造出“全社会都拥护习*近*平”的氛围,给那些可能质疑当前路线或想推动变局的人泼一盆冷水。

文艺界再次成为政治的风向标,反映的不仅是中共政治的回归原教旨主义,更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共党内的蠢蠢欲动,以及习*近*平对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威的不自信。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对话中国【智库分析】2025年7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2/228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