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宾雁:见证八十年代政治斗争、开创报告文学的“中国良心”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刘宾雁:见证八十年代政治斗争、开创报告文学的“中国良心”
作者:

刘宾雁,出生于1925年长春的知识分子,曾在毛泽东掌权及邓小平八十年代政治改革期间担任记者及作者,在媒体受当时政府严格控制下写了不少批评社会政治体制的作品,而混合事实及小说技巧的写作也被视之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创者,因此被不少知识分子誉为“中国的良心”。

可是,这位报告文学代表人物于政治改革后期被开除党籍,2005年在美国逝去。刘宾雁的一生随社会政治变迁而大上大落,其经历及作品折射了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状况及媒体发展。

毛泽东时代的刘宾雁

毛泽东于1942年时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曾提出“文艺服从予政治”、“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再加上马克斯主义及列宁思想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文化战线,南京师范大学翟洪峰教授于《“灌输论”在中国》指出,当时知识分子肩负着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的使命,而方式是宣传、鼓动和号召,因此媒体一直是党的宣传工具。

建国初期,媒体一直着重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以《中国青年报》1957年11月1日的头版为例,十一篇报道中均是各地的政府成就及社会主义思想,批评现况的内容并不存在,刘宾雁在自传中也指出报媒充斥的永远是政治运动进展、经济成就、英雄人物生平和针对青年的共产主义宣传文章。

当时身为《中国青年报》调查记者和编辑的刘宾雁,不时反思党员对党的服从应否有个界限,于1956年发表的小说《在桥梁工地上》及《本报内部消息》描写了共产党对社会的影响,前者从黄河大桥工程师曾刚、桥梁队队长罗立正及技术室主任周维本的工作及争执中,突显出官僚主义如何妨碍社会发展,令有能之士失去贡献的机会;后者从新光日报的女记者黄佳英经历展现出当时政治如何控制媒体无法报导社会性问题,以维持政治意识形态一致性来打压任何不照章办事的知识分子。

刘宾雁从小说中指出知识分子因为共产党而隐藏自己的意见,直接批评官僚主义如何不利社会发展。这类型的内容于五十年代盛行党八股文体的大环境下实属罕见,他因此被划定为右派及开除党籍,根据曾与他共事并写下《刘宾雁传》的作家徐刚记述,刘宾雁在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中被人当众批评为“中国青年报的第一个右派”,他立即反驳指自己并不是反共产党,结果被下放劳动改造。

八十年代初期政治改革下的刘宾雁

到了1961年,刘宾雁终于结束劳改,但到1979年方获得平反,这与当时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和有意推动政治改革有关,现代史学者吴伟于80件代政改系列指当时政府允许讨论社会弊端和改革方向,尊重知识分子和开放媒体发展。在改革派推动较自由的新闻环境下,中央政府也支持各地报媒批评及作为舆论监督的角色。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媒体人小传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7/227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