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是如何让年轻男性产生共鸣“感受到力量”的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社会观察 > 正文
柯克是如何让年轻男性产生共鸣“感受到力量”的
作者:
查理·柯克,这位未曾上过大学、甚至公开质疑大学价值的右翼评论员,却在全美高校校园赢得了狂热追随者。

查理·柯克,这位未曾上过大学、甚至公开质疑大学价值的右翼评论员,却在全美高校校园赢得了狂热追随者。

大学长期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堡垒,但柯克却将其作为主要战场,带着保守主义信息直面学生。他精准洞察年轻人在政治与文化漩涡中的困境,用直白尖锐的答案回应美国最棘手的问题。虽然言辞犀利,但往往直击要害,特别能打动那些在社交孤立、生活线上化的时代中成长的年轻男性。

22岁的犹他谷大学理科生波特·拉费伯,在柯克遇刺现场亲历了这一切。他说:“在取消文化的环境下,表达信念很可怕。柯克好像完全不受影响,他给了我们这些胆怯的人发声的勇气。”作为基督徒,他坦言自己尤其不敢公开表达对跨性别议题的真实看法,而柯克的直言则让他觉得找到依靠。

柯克的校园演讲往往直面最具争议的话题——堕胎、种族、跨性别权利与传统家庭。他宣扬“婚姻与生育优先”,甚至批评《民权法案》是“错误”。这种观点令部分学生深受鼓舞,却也让另一些人震惊。

今年2月,他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演讲时,抗议者在路障后高喊“你散播仇恨、你散播谎言”;4月在普渡大学,抗议者举着硬纸板、挥舞LGBTQ旗帜对峙,而支持者则当场自拍,享受这种冲突场景。

长期关注年轻人文化动向的左翼组织者埃里克·鲍威尔斯鲍夫指出:“柯克揭露了进步文化的僵化,让一些年轻男性感受到力量,甚至觉得自己优于那些推行文化规范的人。这既危险又颠覆。”这种氛围正好契合部分男性的感受:他们认为左翼文化压抑、无趣,甚至带有敌意。

事实上,柯克早在18岁时便创立了“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将其打造成集播客、巡回演讲和校园辩论于一体的保守派宣传巨头。他演讲犀利,精通网络传播,并且高强度与学生互动,极大拓展了影响力。

不少学生与柯克的联系源自保守派播客圈。拉费伯在高中时听本·夏皮罗节目,继而接触柯克。他坦言,在偏左的氛围里自己不敢发声,甚至在大通银行任职出纳时,同事们讨论政治却从未问过他意见——他们默认他左倾,而他选择沉默。

这次他在约3000人的人群中亲眼见证柯克被枪击,事后震惊与愤怒交织。“为什么事情必须走到这一步?”拉费伯说。

31岁的柯克与大学生年龄相近,他的受众以年轻男性为主,这群人正处于身份认同与信仰探寻的关键阶段。柯克去世后,许多摩门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学生表示能与其共鸣,主要原因是柯克敢于为宗教辩护。他们认为自由主义文化轻视宗教,而柯克的立场给予他们认同。

21岁的杨百翰大学学生科尔顿·安德森回忆,自己当时在讲台35米外,已期待活动数周,还常在做作业时播放柯克视频。他说:“那些视频让我放松,有时还挺有趣。”另一位学生加布里埃尔·鲍威尔直言,枪击事件让他“感到恶心”,但同时看到众多年轻人共享价值观,让他确信自己并不孤单。

他的校园之行常会引发持不同意见学生的激烈抗议,比如反对他对跨性别权利的批评,以及他支持所谓的“大取代理论”——该理论称非白人移民将取代美国白人。

很多支持者承认柯克言辞挑衅,并非完全认同其所有观点,但在他们眼中,在一个让他们常感到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中,柯克至少提供了一个群体归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事件被外界解读为美国社会分裂的缩影。近年来,美国政治极端化与校园文化对抗愈演愈烈。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媒体与智库高度关注,频繁报道柯克遇刺事件,将其作为“美国社会制度性撕裂”的案例。中共宣传口径强调,美国年轻人因缺乏价值共识而陷入混乱,反衬中国“体制优势”,这一论调凸显了中共惯用的对外叙事:利用美国社会冲突来证明西方民主制度失灵。

然而,美国学界指出,柯克现象反映的并非制度瓦解,而是民主社会内部持续辩论的激烈化。这种矛盾与冲突,恰恰是自由言论环境下的产物。中共对其的过度解读,更多是政治化利用。

事件发生后,拉费伯与朋友点外卖聚在一起,仍心有余悸地讨论:“他们要杀掉我们所有政治领袖吗?什么时候才是终点?”他甚至联想到去年川普遭遇的未遂暗杀案。

柯克遇刺不仅是一起校园政治暴力事件,更折射出美国年轻世代在身份、信仰与价值观上的撕裂。而中共则借机强化“西方衰败”的叙事,对比自身制度的所谓稳定。柯克之死既是美国社会的震动,也是中共观察西方裂痕的一面镜子。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阿波罗网李冬琪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4/227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