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中国奢侈手表市场急剧降温的背后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萧易:中国奢侈手表市场急剧降温的背后
作者:
奢侈品手表市场的急剧降温不仅是行业困境,更揭示出中国社会消费力枯竭和社会信心崩塌的现实。经济低迷、收入停滞以及沉重负债共同推动了“面子经济”的瓦解。当面子消费崩塌、炫耀不再重要,中产转向务实与保值,奢侈品市场的繁荣神话就此破灭。

曾经炙手可热的名表,如今却在二手市场上大幅贬值。图:名表劳力士与“表王”百达翡丽。(黄小堂/..;

过去十几年,劳力士、百达翡丽等瑞士名表在中国被奉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成为中产阶级追逐“面子经济”的图腾。然而,曾经炙手可热的名表,如今却在二手市场上大幅贬值:劳力士“绿金迪”从120万元(人民币,下同)跌至41万元,跌幅超66%;百达翡丽热门款跌破发行价,仍无人问津;爱彼皇家橡树系列从385万元跌至235万元,单笔交易亏损150万元。

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瑞士手表对中国出口额暴跌26%。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继续恶化,1—6月瑞士对中国出口腕表数量锐减42万只,下降5.7%,再次创下历史新低。商场专柜从“一表难求”转为现货充足,昔日“仅供展览”标签消失,排队三年才能购表的盛况不复存在。曾被称为“奢侈品中的黄金”的瑞士名表,似乎正被中国消费者集体抛弃。

从“硬通货”到“烫手山芋”,名表神话为何在中国轰然崩塌?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危机,更是中产阶层消费力枯竭、社会心态剧变的缩影。本文将从经济困境、消费观念转变、营销策略失灵等维度,剖析这场泡沫破灭的深层逻辑,并探讨其对社会与行业的深远影响。

原因分析:经济压力与观念转变

奢侈品手表市场急剧降温,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整个中国中产阶层身处多重困境的集中投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产阶级消费降级。

中产阶层(年收入大致在10万—50万元群体)曾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顶梁柱,贡献了25%的消费占比和近40%的销售额。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与不确定性的增加,中产群体收入预期持续下降,导致其消费力迅速萎缩。

一方面,是收入停滞与高负债压力。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2024年,白领平均月薪为10,420元,同比下降3%,反映出部分行业薪资增长乏力甚至倒退。具体到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年终奖腰斩现象尤为突出,主要源于经济下行压力、行业调整及裁员潮影响。此外,35岁以上白领因高薪资成本和高强度竞争,面临“职场中年危机”,裁员风险显著上升。

2021年以来,全国房价平均下跌57%,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二手房跌幅达25%—30%。城市家庭月供占收入比例超50%,房贷断供案件同比增15%。70%中产家庭财富都绑在房产上,缩水直接削弱财富效应,居民被迫优先偿还房贷,消费能力被限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居民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已达65.1%。城市家庭平均负债约72.3万元,主要集中于房贷(占75%)、消费贷和信用卡债务,而全国居民人均存款仅为7.8万元。

另一方面,是消费萎缩。高杠杆率、低储蓄和失业压力加剧中产焦虑,迫使其优先偿还债务,消费力急剧萎缩。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仅2.5%,而居民储蓄率则飙升至35%,创十年新高。这充分反映出消费需求疲软和居民避险心态加剧的趋势。

2024年,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裁员导致约25%—30%的中产白领收入下降,幅度在10%—30%不等(包括失业后零收入或转低薪岗位)。2025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并未缓解,裁员和企业倒闭进一步推高中产收入下滑比例,房贷、教育、物价压力让中产优先保障生存,奢侈品消费被挤出预算。

奢侈品渠道的寒意显而易见。2024年,中国中免财报显示,全年营收下降16.36%,净利润暴跌36.5%。海南免税店作为其核心业务,客流量下降40%,销售额下跌35%,高端手表库存积压超50%。2025年第一季度,海南免税销售额继续下滑10.8%,购物人数和商品购买量均下降超25%。

第二、投资神话破灭。

过去,奢侈手表不仅是身份象征,还带有“理财”色彩。其因稀缺性、品牌溢价和高流通性被视为“硬通货”,在二级市场溢价显著,成为保值资产。比如,劳力士“绿水鬼”公价8万元被炒至18万元,百达翡丽Nautilus等顶级款式部分涨幅达到200%。而同期国际金价涨幅约12.5%,国内金价涨幅约30%,远低于名表投资回报率。

名表的流动性强于房产(交易周期长)和黄金(价格波动小),因此吸引了大量投机者。投机者利用杠杆(如消费贷、银行贷款)炒表,类似2008年房地产热潮。2011—2021年,劳力士二手市场交易量年均增长20%,部分款式典当量激增50%。然而,2023年后,经济下行削弱手表投资吸引力,投机者抛售导致泡沫破裂。

“买表等于投资”的幻觉破灭后,奢侈品手表迅速失去了金融属性,二手商家库存中,超过33%手表半年未能售出,收购成本较市场价亏损15%—20%。2024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兴趣转向黄金、国债等抗风险资产(投资金条需求涨20%,国债购买量增20%),名表从“保值硬通货”沦为“烫手山芋”。

第三、消费观念转变。

名表在功能性上远不如智能手表,后者可提供健康监测、移动支付等实用功能,深受年轻人青睐。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达3,481万件,同比增长4.8%。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增长25.3%至1,140万件。高端智能手表(如iWatch、Galaxy Watch Ultra)平均售价超2,000元,已威胁入门级瑞士表市场。

此外,消费观念的代际更替也是关键。老一代富裕人群(如煤老板、房地产商)热衷炫耀性消费,视名表为地位象征;但新兴富裕群体(互联网、医疗、新能源行业)更务实,偏好艺术收藏;而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与性价比,智能手表成为新宠。调查数据显示,2023—2024年,45%中产奢侈品消费下降,涵盖手表、包袋等品类。

第四、营销策略失灵。

名表的成功源于饥饿营销与品牌塑造。而中国市场受港剧和社交媒体影响,名表成为“成功人士标配”。比如,劳力士1950年赠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总统表”,“保罗‧纽曼迪通拿”拍出1.24亿元天价的传奇纪录,通过品牌营销和文化传播,成功塑造了劳力士的高端形象,巩固其“贵族滤镜”。

然而,2022年起劳力士年产量增加20万块,稀缺性丧失。官方认证二手表计划(含保修卡与认证保卡)与二手商竞争,进一步压低价格。设计上“换汤不换药”(仅换色即称新品)引发审美疲劳,入门级定位却模仿百达翡丽的配货策略,引发消费者反感。此外,2023年打击代购行动导致海南免税销售额骤降36%,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替代趋势:从炫耀到务实的消费转型

奢侈手表衰落的同时,替代品强势崛起。首先,是黄金作为避风港。在经济不确定性下,投资者追求抗风险与稳健回报,于是黄金取代名表成为投资首选。

2024年中国黄金消费量达1,089吨,同比增长8.8%,投资金条需求飙升20%。老铺黄金2025年上半年销售业绩达143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增长292%。相比之下,手表投资属性丧失,二手市场流动性枯竭。

其次,智能手表以实用功能和高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在2025年Q2首次超越北美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智能手表市场。年轻人青睐能监测健康、刷公交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而非纯炫耀品,传统金表文化被边缘化。Moon Watch与欧米伽联名款仅需千元即可拥有高奢概念,掀起年轻人追捧热潮。

深层影响:中产信心崩塌与社会心态变化

名表市场的急剧降温折射出中产阶级的深层困境,而社会心态的转变更值得关注:从“相信未来更好”到“存款见底、债务压身”,炫耀时代结束,现实冷风吹进中产家门。

首先,是中产阶层信心崩塌。名表市场降温是中产陷入困境的真实写照,高债务、低收入、裁员风险令中产阶层不得不“捂紧钱包”。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下滑12%,高端手表销售额腰斩。

55%中产表示未来不再购买奢侈品,炫耀性消费被生存焦虑取代。从“买表换房”到“卖表还债”,当中产群体信心崩塌、不敢花钱,经济信心与社会活力面临严峻挑战。

其次,是奢侈品行业危机。奢侈品品牌面临市场萎缩,必须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瑞士历峰集团2025财年第一季度腕表业绩下滑13%,斯沃琪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跌11.2%,净利润暴跌88%,40年来首次亏损。贝恩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持续低迷,预计下降10%。

最后,是社会心态的变化。从“敢花几十万买表”到“不敢消费”,消费者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加剧。社会从炫耀性消费转向谨慎务实,反映出经济下行与信心危机。

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33%受访者计划减少休闲支出,57%计划减少国际旅行购物。名表市场的沉浮不仅是品牌危机,更是“面子经济”瓦解的标志。

结语:

名表的“保值神话”是一场由饥饿营销、稀缺假象与投机资金堆砌的泡沫,而供需关系逆转、消费降级和消费观念转变打破了这一幻觉。名表从“硬通货”成为“烫手山芋”深刻表明:财富源于创造价值,而非投机炒作,任何脱离基本面的价格上涨终将回归真实价值。

奢侈品手表市场的急剧降温不仅是行业困境,更揭示出中国社会消费力枯竭和社会信心崩塌的现实。经济低迷、收入停滞以及沉重负债共同推动了“面子经济”的瓦解。当面子消费崩塌、炫耀不再重要,中产转向务实与保值,奢侈品市场的繁荣神话就此破灭。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1/227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