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习*近*平再度登场,以一场铺天盖地的九三阅兵大典,让世界见证中国军力的“炫技式展示”。导弹齐发、坦克排阵、战机呼啸——这场在天安门前上演的军事表演,乍看是为纪念抗战八十周年,实则是一场政治叙事的大型舞台剧,一场象征中国技术崛起的国家“实力秀”。
然而,若深究这场阅兵背后的技术演进路径,其实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剧,从“偷”开始,历经“学、仿、改、创”,终至“秀”。这不只是技术的发展史,更是中国如何将焦虑转化为自信、将落后包装成优势的国家叙事工程。
偷:从珍宝岛夜行,到技术起跑线
1969年珍宝岛战役,中国最大的收获不是战场优势,而是一辆在夜色中偷回的苏联T-62坦克。这辆苏军主力战车成了中国军工部门的圣杯,立刻被拆解研究,视为突破装甲技术的起点。
这场“偷坦克”的行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符号:中国技术发展的原初动力,是生存压力下的逆向工程,是从“零”到“仿”的强国起步。当年是坦克,今日则是无孔不入的技术窃取行动,从量子科技到半导体设计,遍布全球。
学与仿:成长的捷径,弱者的选择
从苏-27变身为歼-11,从S-300蜕变为红旗-9,从瓦良格号改装为辽宁舰再到山东舰——这些并非源自原创的突破,而是透过购买、窃取、复制与本土化进程“拼装”而来的军事资产。这种模仿式发展,对一个在冷战边缘求生的国家而言,或许是必然选择,但也养成了惯性依赖:不是从基础科研起步,而是从“别人做过”开始。
改:从“国产化”到“中国特色”
进入九〇年代,中国开始强调“自主创新”,但往往只是技术“再包装”。歼-11B被冠上国产名号;中国高铁以日、德、法三国技术拼装后,摇身一变成“中国标准”;无人机领域的大疆,也吸纳了以色列与美国的设计DNA。
这种“改”不一定突破技术瓶颈,但能改变话语权。在政治语言中,“改”的是技术的国籍,不是技术的核心。
创:原创与幻象的交界线
当歼20翱翔、华为5G崛起、大疆无人机横扫市场,中国似乎进入“创新强国”的叙事阶段。但这些“创”,时常伴随质疑与争议。歼20与F-22外型高度相似,被怀疑源自骇客资料;华为与中芯的芯片技术虽能突破封锁,却仍受制于制程核心;AI芯片如寒武纪,与语言模型如DeepSeek的崛起,也难逃“政策造神”的质疑。
换言之,中国的“创”往往不是原创,而是“再制”,甚至是“精包装”,透过民族主义情绪包裹后,成功打造出“弯道超车”‘遥遥领先’的幻象。
秀:阅兵作为叙事舞台
九三阅兵,正是这整条技术—政治叙事的最终展演。阅兵车阵不只是军事装备,而是被政治意志打造的“叙事道具”。这场阅兵不是在告诉世界中国多强,而是在重申一段叙事:中国不再是偷别人坦克的国家,而是能用自家武器向全世界“炫耀”的强权。
对内,是民族自豪感的制造机;对外,是地缘政治的威慑舞台。
但秀终究是秀。舞台愈大,虚实落差愈难遮掩。中国或许已在硬件层面取得进展,但在基础科研、核心技术与制度信任方面,仍难摆脱对外依赖。一旦全球封锁升级,这场从“偷到秀”的叙事神话,恐怕将面临脱钩破功的高风险。
评论:从偷到秀,一以贯之
从珍宝岛夜偷T-62,到天安门前坦克列阵,中共的技术发展可浓缩为一句话:“技术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偷”为了追赶;“学”为了模仿;“仿”为了建构国威;“改”为了贴上国产标签;“创”为了争夺叙事主导;“秀”则是权力的舞台,让习*近*平化身“直播带货主”,向全球南方兜售中国军火与科技神话,争夺新一代的话语权。
这场从“偷到秀”的长剧,背后的真正主角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权力。问题是,当国际封锁深化、内部危机堆叠,这场秀还能撑多久?它究竟是国力的展现,还是政治焦虑的掩饰?是登峰造极,还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或许,我们即将看到答案。
作者》洪耀南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