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5年8月3日,隶属于第919内陆货物运输连(ICTC)的美国陆军预备役士兵在密歇根州格雷林营举行的“北方打击25-2”演习中进行吊运训练。(Sgt. Brayden Stephan/U.S. Army)
美国陆军与新创公司TurbineOne签约,麾下步兵将运用该公司开发的软体(也称软件),协助辨识无人机及其它威胁,即使讯号遭干扰也能运作。以往20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透过这套软体将可压缩到20秒内完成。
美国陆军与成立仅4年、总部位于旧金山的TurbineOne签署9890万美元合约,目标是在数据处理速度上比对手快10至25倍,这对于战场优势至关重要。
这项合约反映出现代战场的两个现实:无人机与人工智能(AI)使作战速度加快到惊人的程度,而无所不在的讯号干扰,也使前线数据传输日益困难。
TurbineOne的软体可配置在士兵的笔记型电脑、智慧(智能)型手机及无人机,无需稳定的云端连线。这款AI应用程式让每一位士兵都能迅速辨识敌方威胁,例如无人机发射地点或隐蔽的部队阵地,并提供判断如何应对敌军所需的情境资讯,无须仰赖远在数英里外的分析人员。
陆军高阶主管伊凡斯(Andrew Evans)指出,TurbineOne的软体正是这项转型的一部分。这显示军方正积极引进新兴、尚未经验证的新创企业的技术,以协助因应与过往战争截然不同的未来冲突。陆军以步兵与骑兵部队为起点,逐步向各单位推广TurbineOne,针对此一软体进行压力测试,并搜集意见回馈。
伊凡斯表示,以往人力需要20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针对数百平方英里地表影像进行筛选,TurbineOne可压缩到20秒内完成。这套软体可搭配各类语言模型运作。美国国防部7月已和OpenAI、Anthropic、xAI及谷歌(Google)等模型开发商签订合约。
TurbineOne执行长凯林(Ian Kalin)表示,在与美国陆军合作期间,TurbineOne根据用户回馈,一周内进行超过200次软体修正。
无论空中、水中或地面,现代战场随处可见无人机,这不仅带来无休止的监控,同时也涌现大量数据,士兵得在数秒内筛选,判断最迫切的威胁并决定应对方式。
TurbineOne的人工智能会检视大量红外线影像、雷达、无线电讯号及其它来源的资料。士兵可要求系统侦测一般类型的威胁,例如任何空中无人机,也能侦测特定威胁,例如配备特定武器的特定型号坦克。
下达查询指令后,系统会提供相关威胁的资讯及风险评估,并随着目标移动或变动,持续向士兵及其配备人工智能的武器(如无人机)更新讯息。
选用所有数据皆于装置端(On-device)处理的软体,反映出美国陆军从乌克兰战争学到的教训:未来战争将在通讯瘫痪下进行,届时无线电与全球定位系统(GPS)会因干扰器的扩散而失效。
伊凡斯表示:“这项技术对作战的意义,就是直接应对我们所面临最具战略性与重大影响的威胁。也就是切断与后方联系,只能靠现有随身装备应战。”
这与军方目前普遍仰赖的云端人工智能系统截然不同。云端系统不仅会在被干扰时失效,还可能对使用者构成风险,因为任何讯号都可能暴露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