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图为北京阅兵彩排
到目前为止,正式向中国“九三阅兵”提出抗议的,只有日本政府。日本共同社于2025年8月24日报导称,日本政府已通过驻外使馆向多国传达立场,建议各国领导人避免出席,以免被中国主导的历史观绑架。
而俄罗斯媒体披露,在阅兵仪式上,站在习*近*平左右的是蒲亭与金正恩。这一安排意味深长:对乌克兰和韩国而言,危害其国家安全的元首,竟成为中共阅兵的“至尊贵客”。不仅乌、韩两国政府与人民,欧美文明世界亦视这三人为“邪恶轴心”代表,是危害世界和平的公敌。
回顾二战与冷战结束后,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国际秩序的,首推朝鲜与俄罗斯。中共政权亦难辞其咎:它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俄罗斯则在冷战后发动对乌克兰等国的入侵。如今,这三个破坏战后秩序的国家领导人齐聚天安门城楼,共同检阅中共军队,号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无疑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嘲讽。
由此可见,“九三阅兵”在对外上,是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挑衅,是对文明世界的公然对抗;而在对内层面,则有两重意图:其一,重塑威权。面对经济与社会危机,习*近*平企图藉阅兵向国民示威,为可能出现的大动荡预作军管、戒严准备;其二,稳固军中地位。近年来,习在军中权威受挫,人马遭大规模清洗,他急需藉阅兵来重申“党指挥枪”,凸显并巩固其“核心至尊”地位。
一、习*近*平为何要违规阅兵
中共阅兵传统主要集中于国庆(10月1日),如1949年开国大典、1984年邓小平主持的国庆35周年阅兵等。习*近*平却在2015年选择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举办阅兵,打破惯例。
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门阅兵,是习*近*平上任后首次大型阅兵,动员约1.2万名军人、500多件装备和近200架飞机,规模空前。习急于在2015年阅兵,原因在于2013年上台后,他藉反腐与军改清除异己,急需巩固在军中的绝对权威。不同于邓小平1979年藉对越战争树立军威,习无法轻启战端,遂以大阅兵来展示军力、凝聚人心。
若循常规,他需等到2019年国庆才能合规举办大阅兵,但习急于塑造个人威权,只能选择2015年的“抗战胜利日”作为时机。这种“好大喜功”的行径不仅激起军内反感,加之习任意安插亲信、快速提拔、藉反腐清洗异己,又推动军区改战区,导致军队结构混乱,引发广泛不满。习与张又侠为代表的军方裂痕,已难以修补。
二、九三阅兵与“历史正统性”的争夺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翌日(9月3日)被国民政府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后改“军人节”)。当时,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并在重庆、南京举行小规模阅兵,借此彰显抗战胜利的政治意义。1949年后,台湾延续“九三军人节”,以纪念抗战胜利,强化国民党的历史合法性。
反观中共,1945至1949年间仅在解放区举行小型集会,未有阅兵。1949年后,中共的阅兵重点集中在国庆,“九三”仅以座谈、展览等形式纪念。习*近*平2015年重启“九三阅兵”,实际上是对国民党抗战话语权的挑战,试图强调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角色。
然而,历史证据清楚表明:国民党军队承担了主要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而中共军队仅投入不足一成兵力,多从事游击战,甚至暗中与日军勾连,借机扩张势力(参见远藤誉《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国民党22次大型会战(如淞沪、武汉会战)贡献巨大,而中共“百团大战”虽具象征意义,实际规模与影响极为有限。习藉“九三阅兵”改写历史,难掩中共“正统性”的虚妄。
三、2025年阅兵的地缘政治与国内动机
1.对外:挑动仇日情绪与地缘博弈
日本与美国、东南亚国家合作制衡中国在南海的扩张。中共则藉阅兵与文宣,刻意挑动仇日情绪,例如高调炒作“南京照相馆”,欲让民众聚焦于80年前的日军暴行,而忽视当下的国内危机。
然而,民众却将其恶搞为“江油照相馆”“雄安照相馆”,讽刺中共以国家机器欺压人民。这正显示民众日益识破当局转移视线的伎俩。
2.对内:危机下的政治表演
2025年的阅兵,更像是习*近*平在国内外压力下的“打鸡血式”政治秀。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美国加大制裁,中美关系紧张。习企图藉阅兵凝聚民心,但军内因军改与清洗早积压怨气,民众则更关心经济困境。宏大的阅兵场景,难掩现实矛盾。
3.国际形象的双面操作
对美国,中共宣传“中美抗战合作”,举办文化活动,塑造“和平守护者”形象;对日本,则强化敌对姿态。这种“一手软、一手硬”的外交套路,国际社会早已见怪不怪,美日两国政策不会因此动摇。
结语:从序曲到落幕的政治美学
2015年的九三阅兵,是习*近*平权威塑造的“序曲”;2025年的九三阅兵,则更像是一场掩盖危机的“落幕”。两次阅兵都以宏大的政治叙事为核心,意图藉军事展示与历史改写巩固政权。
然而,这场耗费巨资的“阅兵秀”,除了满足最高领导人的虚荣心,对民众而言,不过是一场闹剧。当国家资源被用来为“皇帝的新衣”铺垫场景,阅兵的盛大气象,越发显得与百姓福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