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七旬老人12万银行存款被办成保险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西安七旬老人12万银行存款被办成保险

西安七旬老人徐先生去平安银行办理一笔12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存款,结果7月底才发现,竟买成了保险,而且随后两年,每年还要缴12万元保费,引发网络关注。

8月18日,家住西安市的张女士告诉《华商报》,以前经常去平安银行高新支行办理存取款,渐渐地与该行一位客户经理贾某熟悉了。6月11日,有笔12万元的存款到期,年过7旬的老伴徐先生接到贾某电话得知有利息高的存款后,前往办理。

“那天回家后,他跟我说存了三年的定期存款,但没拿到存单,说是银行纸质存单没有了;想着钱存在银行里也没事,就慢慢把这事忘了。”7月底,有亲戚到家里做客,打开老伴手机才发现,他买了12万元保险,“他一听是保险,差点气晕过去,我也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徐先生当即赶往银行,确认是买了保险。按险种,明年、后年还要每年交12万元保费,十多天来,夫妇二人一直打平安保险投诉电话,要求退保。

“8月11号下午4时多,保险公司一个人和我们在银行面谈了,说周五会答复,可并未回复。我们就打了银监会12378。”张女士说,即便买了保险,也该有个纸质合同,两个多月过去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没给,“手上连个纸质的保险合同都没有,怎么能保证合同条款的公平公正?”

8月19日下午,《华商报》记者到平安银行高新支行问及客户经理贾某,工作人员称此人正在休假。就徐先生夫妇的诉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负责人表示,根据工作要求,徐先生购买保险时,每一步银行工作人员均对其进行了录音、录像的“双录”确认,而且电子合同也由其本人签字确认了。就其退保要求,她介绍,在“双录”后有20天的犹豫期;在签电子合同后,还有一个20天的犹豫期,且在犹豫期内,手机还会有提示,但徐先生均未在犹豫期内提出异议。

对徐先生至今未拿到纸质合同的说法,该负责人称,电子合同就在其手机银行内,而且是经过其签字确认过的。未拿到纸质合同,是因为本人并未提出要纸质合同。

徐先生则称,自己在所谓的犹豫期里没有接到过任何提示。由于平时不会看手机银行,有问题都是用微信或打电话向银行客户经理了解。而当时购买保险时的“双录”,实际上自己还以为是在为办理存款所录——在“录音、录像时,我是不能(自由)说话的,只能说‘是’或‘不是’,‘同意’或‘不同意’”。

报导说,近年来,“存钱变保险”事件屡屡发生,但诉讼的结果往往以储户败诉居多。虽然多数储户表示,自己是来银行存钱的,最后的“投保”是因为受到了误导。

此事也引发网络关注。

网友说,“我之前也被银行员工欺骗过,她让我存利息更高的存款,然后拿单给我签,让我签完回家再看,回去一看发现根本不是什么存款,而是保险,而且每年要存多少进去,不存的话保险失效,本金也拿不回来。立马回去找银行,钱退了,还扣了我10元工本费。”

“几年前我也有同样遭遇!在中信银行柜台3年定期存款变成了保险!说是存款的同时另多份保障,到期即可支取(根本没说是保险,电话回访要求让我配合一下咋说,她有任务迫不得已!合同是2个月后才给本人)。等我知道是保险时,退保就要扣手续费!”

“我就这样被骗过,因为有一天中午睡得迷迷糊糊的银行打电话过来,问了一堆问题,我困的很,就嗯嗯了几句,没注意,结果没多久后告诉我买保险了,然后还要续保。退保的话,钱取不出来。那时候的维权意识还没那么强,后面申诉保费退了,但是银行却把我列入了失信名单,害我用了三年时间才洗白。”

“银行只说利率不说清性质,很多老人都这么被骗的。我妈也遇到过,在窗口办存款,边上工作人员就开始忽悠了。我妈差一点签字,还好我在边上看文件发现猫腻。就是工商银行。”

“我妈去邮政存钱也这样被忽悠买了20W的保险,还送个黄金小豆子。我让她去退了,最后说黄金豆子不能退,要花1000多购买才能退。最后那不到一克豆子花了1000多买下来退成功了,那时候金价才300多。”

“许多年前我也在某行存定期,给柜台工作人员忽悠办了保险理财。工作人员一直说是存款,利息高,然后带我上二楼办理,在几张纸上签了名,还故意遮住一些条款。我觉得有些怪,但是觉得银行里办的应该安全。当晚十二点我手机收到保险公司的信息,才发现是保险的理财产品。气死了,到银行吵,然后给我退了。”

投资内容创作者“财主仁”发博文说,“银行说是全程有录音、签字,看似天衣无缝,实则道德沦丧。如果银行工作人员没有引导,为何能在银行买保险,如果想买保险,直接去保险公司不好吗?再让银行赚个差价?”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29/226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