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热,游泳成为一家子消暑常规活动。看着儿子像条小鱼般在水里畅游,不禁想起他初学时的场景:
哆哆嗦嗦站在池沿,想下水却不敢,眼神充满渴望又畏惧。
我在一旁温柔地鼓励他:“没事的,有爸爸在呢,勇敢一点!”可这样的鼓励对孩子来说,效果甚微。
这时,孩子爸上岸了。我本以为他是来接儿子的,谁知他却趁孩子不备,果断地把他“踹”下了水!
顿时,我的心猛地一揪,本能地想冲过去,却见娃爸已迅速跳入水中,稳稳托起了呛水的儿子。
“没事,呛两口水就不怕了。”娃爸对我笑笑说。
果然,在爸爸的引导下,儿子很快放松下来,开始有模有样地学动作。
上岸后,他小脸兴奋:“妈,我不怕了!很快就能学会!”
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男孩的成长路上,妈妈的呵护是温暖的港湾,而爸爸那股“放手让你去摔打”的劲儿,才是他们长成顶梁柱的“硬气”资本。
父亲的存在,给男孩心里埋下“有爸兜底”的底气,他们才敢闯荡世界的风浪。
1
爹妈带娃,路数不一样
如今看着儿子在水里像一条鱼一般灵活游动,忍不住让我感慨:男人养娃和女人养娃,还真不一样。
妈妈的心,细如发丝,总想把孩子裹进暖融融的棉被,生怕磕碰。孩子扑进妈妈怀里,那份踏实,就是最安全的港湾。
爸爸的心眼则更大,眼光更远,骨子里自带“试试才知道”的闯劲。他更像孩子身后的一堵墙,适时地推一把,鼓励孩子向前迈一步,再一步。
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妈给的暖窝是根,爹给的闯荡劲儿是翅膀。
孩子要立得稳、飞得高,这两样,缺一不可。
妈妈过度的保护,容易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苗。父亲的关键作用,就在于适时掀开那层保护膜,让男孩在跌跌撞撞中走出自己的路,把心底的“怕”字一点点磨掉。
男孩需要的硬气、担当和闯劲,妈妈再能干,有些东西还真得靠爸爸亲手“传”下去。
爸爸若“缺位”,男孩心里的底气就容易塌一角,走路都少了几分昂首挺胸的劲儿。
2
严父的爱,别吝啬表达
在很多家庭,父亲常是严厉的象征。
孩子取得小成绩或犯点小错,妈妈可能唠叨两句就过了,爸爸却往往更直接——尖锐指出不足,甚至要求立刻改正。他们的包容度似乎更低,要求更高。
毫不夸张地说,爸爸的眉头一松一紧,就是孩子心理的晴雨表。
爸爸们必须意识到,你的评价和态度对孩子影响深远。
尤其对儿子,你就是他的“领路人”。你这个“大老爷们”的样儿,就是他未来描摹的“模子”。
妈妈再疼儿子,有些属于男人的路数、心思,未必真懂。父亲懂男孩骨子里的野性,懂得如何把莽撞炼成勇气,把毛躁磨成担当——引导他长成顶天立地的汉子。
所以,当爸的,别吝啬那句“干得不错!”、“有进步!”。
孩子摔倒了,别光吼“自己爬起来”,先伸手拉一把,再说“下次踩稳点”。
孩子感受到父亲真心的认可,那点自卑的苗才长不成大树。
3
男孩长成男人,需要父亲一路“陪练”
男孩的成长,离不开父亲温暖而坚定的陪伴,尤其在三个关键阶段:
小奶娃(0-6岁):
这时孩子虽黏妈妈,但父亲的怀抱同样要暖。妈妈的怀抱是安全基地,爸爸的拥抱则传递力量和不同的安全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半大小子(6-12岁):
男孩开始偷偷模仿爸爸!怎么说话、怎么办事、怎么像个男子汉——父亲就是最鲜活的“教科书”。这个节骨眼上,父亲若“神隐”,男孩就可能去外面“认师傅”,若遇人不淑,麻烦就大了。
大小伙子(14岁-成年):
这个阶段,男孩翅膀硬了,要单飞了。父亲早年攒下的陪伴、信任和言传身教,就是男孩闯荡世界的“压舱石”和“工具箱”,支撑他真正长成有肩膀、有担当的男人。
孩子的成长路上:
妈妈是永远的暖巢,是回头就能扑进的怀抱;
父亲是那盏指路的灯,是身后推一把的力量,是规矩方圆里的自由。
父亲稳稳地在,孩子心里就有底,眼神就敢亮,肩膀就知道要扛事——敢去试,敢去闯,敢对自己说“我能行”。
爸爸们,孩子长大的机会,就这一回。
你陪他摔的那一跤,你为他鼓的那次掌,你教他挺直的那次腰杆……这些,谁也替不了。
当爸的陪孩子长大,就像给孩子装上了翅膀——这翅膀,是妈给不了的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