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吐槽,跟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特别是闹脾气的孩子。诚然,如果讲道理有用,也就没那么多矛盾和冲突了。
但是,道理被接纳的前提,是“我觉得你懂我”。如果孩子认为“你不懂我”,那么父母说再多都是白费。
这一点不仅在亲子关系中,在亲密关系和人际沟通中也是一样的。
多少父母苦口婆心,拼命给孩子讲道理,然而孩子左耳进右耳出。
为什么?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
奥托·魏宁格博士曾经说过:
“小孩子们生气的时候,总是会在你身边哭啼吵闹,如果你用驱赶的方式来控制他们愤怒的情绪,只会使消极情绪长期弥漫,甚至与日俱增。他们哭哭闹闹的一切行为,只不过是想证明一个想法:我是对的。”
孩子不肯接受所谓的道理,因为那意味着他错的,意味着他所坚持的信念被推翻,不得不接受你的。
有时候,其实不是孩子不听教,而是你不会跟孩子“谈情说爱”。上来就只讲道理的沟通方式,是没有爱的。而换一种方式,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
在NLP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爱的沟通技巧,叫做“情绪三明治”,即先谈情,再说爱,后讲理。
什么是情绪三明治?
今天就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跟大家讲讲,什么是情绪三明治。
其实,就是一种能让对方舒服听进去的沟通技巧,像做三明治一样,把批评夹在表扬和鼓励中间,既指出问题,又不伤害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效率。
1、谈情:
即先看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接纳对方的感受,告诉对方,你感受到了他的感受。只有当一个人感受被接纳了,才能渐渐打开心扉。
比如孩子从秋千上摔下来,说疼。
这时候,父母可以试试抱着孩子说:“宝贝儿,你觉得很疼是吗?”
2、说爱:
即在看到对方的感受后,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以及你对他的爱和关心。
很多时候,家长不是不爱孩子,故意骂他们,而是把那份爱深藏在内心。
只是,你不说出来,孩子又怎会知道你是爱着他的呢?
接着上边的例子,父母可以捧着孩子的小手说:“我看到你手掌心都红了,你这么难过,爸爸/妈妈也觉得很心疼。”
3、讲理
有了“谈情说爱”的铺垫,这时候,你再讲理,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
还是上边的例子,可以跟孩子说:“所以,下一次,为了你不那么疼,也为了爸爸/妈妈不那么难受,记得玩秋千时要抓紧两边的绳子好吗?”
到了这一步,孩子基本上就把你的话听进去了。
简单地说,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不需要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看到,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要。其实,那个一直喊“疼”的孩子,很可能只是想要妈妈的拥抱和理解。
在职场当中,在家庭当中,这个工具还是很受用的,还有更具体的落地方法由于篇幅的关系没能在此一一讲述,建议可以进入课堂中系统学习和参与练习,只有去用了,你才有体验,才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