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刷到一条新闻,评论区吵翻了。
一个8岁男孩在商场玩具区看中了一款变形金刚,价格不便宜,妈妈不同意买。
一开始,孩子只是小声嘀咕。几分钟后,他蹲下来,开始抽泣。再过一会儿,直接躺地打滚,双手死死抓住货架。
妈妈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她快步走过去,拎起孩子的胳膊,劈头盖脸一顿骂,还用力推了一把。
孩子一愣,眼泪一下子收住了,但眼神里全是怨气。几秒后,他狠狠踢了货架一脚,玩具“哗啦”掉了一地。
路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立刻炸了锅。
有人说:“该打,不然以后无法天。”有人说:“孩子不是怪兽,他只是需要被理解。”
还有人感慨:“这不是一场小吵闹,这是在塑造孩子未来的性格。”
02
说句实话,孩子发脾气太正常了。
大人有情绪,孩子更有。区别是,大人会忍,会换个地方发泄。孩子不会。
他想要的被拒绝了,他觉得自己被冤枉了,他拼积木拼不起来……
这些在我们眼里“不算事”的小插曲,在孩子心里就是“世界末日”。
于是你就会看到—哭、闹、摔东西、躺地打滚,这些都是他们唯一会用的表达方式。
可关键在于:父母的第一反应,决定了孩子怎么理解“情绪”这件事。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哭闹就急了。
“不许哭!”“再闹揍你!”这招短期可能有效,可孩子心里会缩成一团。
久而久之,他要么学会了压抑,不敢说出真心话;要么学会了模仿,用吼和打来解决问题。
还有些父母,选择装作没看见:“别理他,一会儿就好。”
表面看似冷静,实际上是忽视。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我能自己消化”,而是“没人关心我”。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会一点点掏空安全感。
更有一些父母,怕场面失控,干脆妥协:“行行行,给你买就是了。”
短期是安静了,长期却养成了惯性—孩子觉得“我闹,就能得到”,以后遇到挫折,第一反应就是情绪化。
我朋友小芳的女儿就这样被惯坏了。上幼儿园时,她在超市想要买巧克力,被拒绝后直接在地上打滚。
小芳怕被别人看笑话,赶紧买给她。结果几年后,女儿习惯了“用闹换东西”。
甚至有一次在学校被同学抢了玩具,第一反应不是说清楚,而是抓起对方的头发。
老师说,这是因为她觉得“发脾气就能赢”。
03
我以前也犯过错。
有一次,儿子因为画画涂错颜色,直接把画纸撕了,气得直跺脚。
我当时正在炒菜,火气也蹭蹭往上冒,冲他喊:“不就画错了嘛,有必要这样吗!”
结果,他哭得更大声,还摔了画笔。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是在用情绪碰情绪,这只会让火烧得更旺。
后来,我换了做法。
第一步,不急着教育。
先深呼吸三次,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蹲下来,平视他说:“妈妈看到你很生气,是因为颜色画错了,对吗?”
第二步,帮他说出感受。
他愣了一下,点了点头。那一刻,哭声立刻小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被懂了。
第三步,设定界限。
“生气可以,但不能摔东西。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改。”
刚开始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坚持几个月后,我发现他变了。
遇到事情,先会皱皱眉,说“我现在很生气”,然后才去找办法解决。
邻居老李家也是个例子。他们家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脾气特别暴。以前只要考试没考好,书包就从客厅扔到阳台。
老李不是吼,就是打。直到有一次,孩子被老师批评后,当众推了同学一把,差点酿成大祸。
后来老李才学会先接住孩子的情绪,慢慢聊背后的原因。半年后,孩子的脾气真的收敛了不少。
04
很多人问我:“孩子发脾气,真有那么大影响吗?”有,真的有。
被理解的孩子,长大后更能理解别人,情绪稳定,沟通顺畅;被吼大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暴躁冲动。
被忽视的孩子,心里总是空的,容易焦虑、不安;被惯坏的孩子,觉得全世界都该围着他转,抗挫力差。
说白了,孩子是照镜子长大的—你用什么态度对他,他就学会用什么态度对别人。
每一次发脾气,其实都是一次教育机会。你可以让孩子知道,难过可以有,生气可以有,但要学会好好说出来。
下次当孩子哭闹时,不妨先停下来,蹲下身子,给他一个拥抱,说:我知道你现在不开心,没事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比一百句吼叫、一千次妥协,都更能让孩子记住—情绪可以被接住,也可以被温柔安放。
孩子学会了这件事,他的一生都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