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

一辆50座大巴车行驶在南京至黄山的高速公路上,260公里的路程,司机需支付468元通行费。

与此同时,一辆家用小轿车在同里程的普通四车道高速上只需支付117元。

这是2025年8月中国高速公路新收费政策实施后的现实场景,同样的距离,费用差距可达四倍之多。

当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的质疑,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宣称“高速免费还能盈利”,背后的真相远比表面现象复杂得多。

2025年新规实施后,差异化定价体系将通行成本推向了新高度:

六车道高速收费达0.6元/公里,远超四车道的0.45元。

桥梁隧道成为“黄金路段”,每公里收费突破1.2元,是普通路段的近三倍。

50座大巴需按3倍系数缴费,260公里旅程费用近470元。

中国高速建设成本堪称天文数字。

东部平原地区每公里造价6000-8000万,而西部山区则飙升到1.5亿/公里。

云南听证会上,官员坦承困境:“山高谷深,地质复杂,多桥梁隧道,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导致经营主体普遍亏损。

征地拆迁更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在珠三角地区:

征地费每亩高达25万元。

一棵荔枝树赔偿2万元,千棵树即2000万。

拆迁成本占到总造价的30%-50%。

而在重庆山区,A高速公路项目桥隧比达74.12%,138米高的桥墩需特殊防护,软岩隧道遭遇甲烷泄漏,安全投入占建安费1.5%。

材料运输跨越千里——湖南的砂石经水运抵渝,钢材从重庆运285公里,成本层层叠加。

当中国车主抱怨收费站林立时,美国看似“免费”的高速系统实则暗藏玄机。

纽约州高速公路管理局执行主任弗兰克·霍尔明确表示:“我们不拿税款,全靠通行费维持运营”。

这种模式本质是“以税代费”:

燃油税成为核心资金来源。

专项债券依赖未来收费权担保。

政府不直接补贴,实现“使用者付费”闭环。

2025年8月,佐治亚州400号公路的变革更揭示新趋势:通过PPP模式引入私人资本,三家私营企业获得50年收费权,以换取11亿美元投资中的3.89亿联邦贷款。

这种模式将风险转移给市场,却也引发“暴利”质疑——当私营公司为追求回报最大化,通行费可能偏离公益轨道。

新西兰的改革方案则指向未来方向:2027年将全面取消燃油税,改为按行驶距离、车型、时间收费的电子化系统。

其交通部长直言:“老旧汽油车车主变相补贴电动车富豪”的现状必须改变——这恰恰点破了传统燃油税在新能源时代的失灵。

“中国人养不起高速”的说法源于对“亏损”概念的误读。中美差异本质是财务模型的分野:

中国: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债务显性化。

美国:通过燃油税提前筹资,债务隐性化。

云南30条高速的困境具有代表性:客车费率长期维持在0.4元/公里,但崇山峻岭中每公里实际成本数倍于此。

2025年两套调价方案试图止损——最高将费率提至0.6元/公里,隧道单独计费达1.4元。

这印证了交通经济学家李特的论断:“低流量+高成本路段注定亏损,必须靠干线交叉补贴”。

更深层矛盾在于新能源车的冲击。

当电动车规避燃油税,传统融资链条断裂。

新西兰对此的反应极具代表性:取消燃油税,所有车辆改按里程收费——这或是中国未来改革的镜鉴。

面对“天价高速”的民意反弹,政策制定者正在钢丝上行走。2025年新规中可见微妙平衡:

面包车每公里费从1.1元降至0.45元。

绿通车超载5%以上部分按3倍收费。

未装ETC车辆加收5%。

而在美国纽约州,当有人提议“夜间免通行费”,管理局的回应直指核心:这会切断“安全养护的资金命脉”。

佐治亚州选择折衷方案:在拥堵的400号公路增设收费快速车道,基础车道保持免费。

用价格杠杆分流车流,兼顾效率与公平。

这些探索指向共同原则:谁使用谁付费,多用路多付费,用贵路付高价。

当一辆电动车安静驶过港珠澳大桥,车主支付着翻倍的通行费时,他或许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的佐治亚州,私营公司正计算着50年收费权的投资回报率;

而新西兰的程序员们调试着下一代电子收费系统,准备向每公里行驶索取公平的代价。

高速公路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区别只在于账单递来的方式。

中国用显性的收费站承载着世界最复杂地形上的交通奇迹,美国用隐形的税单维系着车轮上的国家神话。

或许真正的出路在于:当新能源时代碾碎传统模式,用更智能的计量、更透明的成本、更精准的补贴,在公共利益与市场规律间重建平衡——毕竟,柏油路下铺就的,终应是通往公平的匝道。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深扒毒评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9/225993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