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太地区军事紧张加剧之际,日本电子战与雷达领域的顶尖专家近日在印度政府的许可下,成功检视了中国 PL-15空对空导弹的战场残骸。图:翻摄自腾讯网
在印太地区军事紧张加剧之际,日本电子战与雷达领域的顶尖专家近日在印度政府的许可下,成功检视了中国 PL-15空对空导弹的战场残骸。这批来自印中边境冲突后回收的导弹碎片,据称揭露了中国先进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电子抗干扰能力以及导引头“大脑”算法的核心机密。
来自印度国防媒体的消息指出,对于一个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区域大国而言,此次让外国专家深入分析中国高度机密武器系统,可说是前所未见。日本方面则视此为一次难得的情报契机,目的在于深入掌握中国解放军空军主力导弹 PL-15的技术构成。
PL-15导弹搭载于中国的歼-10C与歼20等主力战机上,这些机型频繁出现在日本周边空域,导致日本对相关技术的关注日益升高。特别是其主动相控阵雷达(AESA)导引头所具备的高精准追踪能力,可在复杂干扰环境下分辨红外线诱饵与箔条,有效锁定目标,使得日本决策圈对未来空中交战形势备感压力。
这批来自印中边境冲突后回收的导弹碎片,据称揭露了中国先进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电子抗干扰能力以及导引头“大脑”算法的核心机密。图:翻摄自腾讯网
防务专家指出,日本此举目标明确,主要聚焦于导引头算法、资料链加密通讯系统与电子反干扰技术(ECCM)等三大核心领域。这些技术共同构成 PL-15的“智能打击”能力,使其在超音速飞行与末段制导时仍能精准命中目标。
消息来源指出,除日本外,包括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与新西兰在内的“五眼联盟”情报机构,亦对这批残骸高度关注。法国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国安局(NSA)等也透过双边管道向印度争取分析机会,甚至传出欲进行逆向工程以制定应对策略。
分析内容除涵盖雷达导引频率与推进剂化学组成,更可能检测是否使用俄罗斯零组件,例如雷达处理器或引擎核心元件。此举将有助于西方全面评估中国是否已完全自主生产这类高端导弹,还是仍依赖外国技术输出。
据巴基斯坦方面声称,该国近期与印度空军的边境冲突中,所使用的 PL-15E出口型导弹已成功击落包括苏-30MKI、米格-29与阵风等六架印度主力战机。尽管这些说法仍有待证实,但印度在多个交火地点,包括旁遮普邦的霍希亚布尔地区,已回收多块完整导弹残骸,并确认为 PL-15。
印度防务单位正将这些碎片作为重点技术分析对象,视其为军事情报金矿,不仅自身将深入研究,也预计与多国盟友共享成果。
专家指出,PL-15搭载的资料链采用跳频、扩频与高等级加密机制,能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中维持稳定通讯,还可能整合主动与被动电子对抗装置,具有抗干扰 INS与红外线末段导引,对于第五代隐形战机如 F-35构成潜在威胁。
若这些分析证实中国导弹射程确实超过300公里,且具备抗隐形能力,将迫使美、日、韩及北约国家更新现有空战战术与防御手段。
日本计划将从 PL-15获得的技术见解,应用于其自主研发的第六代 F-X战机项目。同时,澳洲、韩国、菲律宾等印太盟友也将可能因此重新评估空军装备需求与预警系统升级方向。
有专家直言:“这不是单纯的战场考古,而是亚洲空战未来的技术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