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纪越大朋友越少?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为什么年纪越大朋友越少?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远离三观不合的人,远离耗费能量的人,远离可有可无的人。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随着年龄增长,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了。

年轻的时候,我要好的朋友有很多,经常一起出去喝酒、打球、打牌。

呼朋引伴,好不快活。

但是结婚之后,大家聚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不是这个看孩子,就是那个忙工作,要不就是老婆管得严。

以前逢年过节还有同学聚会,现在居然好几年没聚过了。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导致大家彼此疏远了。

后来才慢慢明白,再好的朋友也会渐渐消失,再热闹的聚会也有散场的时候。

人到了一定年纪,一定是往回收的,圈子变小,朋友变少,是每个人必然会遇到的境遇。

01

分歧于利益

前几天看了博主@昊子的一段话:

“三十岁之前,如果一个人交朋友只看利益不看感情,那是人品不好。三十岁之后,如果一个人交朋友只看感情不看利益,那是脑子不好。”

上学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很纯粹的。

但是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之后,情况就完全变了。

一方面是纯粹的关系少了,日常圈子里的朋友,大部分是同事、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则是大家都开始有了家庭,有了车贷,房贷,交往中会慢慢开始把利益前置。

毕竟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才是一个成年人最紧迫,最重要的责任。

《凡人歌》的老那就是如此。

电视剧一开头,老那所在的公司要上市,一旦上市,他们这些骨干都能拿到不菲的期权。

但是投资方要求裁掉一批老员工,来提高公司活力和竞争力。

裁员名单里,有老那的铁杆老周。

老周是老那的心腹,也是老那的朋友,工作上帮老那抗了不少活,俩人私下关系很好。

但是在上市的压力与诱惑下,老那最终选择同意裁掉老周。

但是老周的孩子才四岁,养娃压力本身就大,再加上裁员直接崩溃,在办公室直接跟老那翻脸。

老那猝不及防被打了一拳,鼻梁骨差点被打断了。

多年的情谊在现实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不能说老那冷血,也不能说老周冲动。

老周指着这份工作养家,老那自己妻子待业,家里有娃,还有房贷,指着这份期权翻身。

成年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可以偏重感情,年纪大了不得不偏重利益。

毕竟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在风雨中必须先护得家人周全。

看过一个知乎网友讲的自身经历:

因为爱好问题,他有两个小圈子,一个是牌友,一个是球友。

没结婚之前,经常在这两个圈子里玩。

但是结婚之后,他慢慢地就只去球友圈了。

为啥呢?因为牌友圈没有什么有能量的人,大家在一起纯粹是为了消遣。

但是球友圈子里,既有教育系统的领导,也有外企的高管。无论对自己工作,还是对娃读书,都有不小的助益。

年纪越大,人越世故。成年人社交的真相,永远是价值。

不是因为功利,很多时候是生存压力下的迫不得已。

当昔日的好友和自己的生活慢慢失去交集,慢慢失去了对彼此的价值,关系也会越来越淡,走得也会越来越远。

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少了。

02

局限于时间

朋友变少的背后,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就是时间。

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现当代文学老师天天说:我爱我女儿,她要我的命我都给,但是她绑住了我。

我寻思,能绑多死啊,至于天天说吗。

后来我自己有娃了,才发现,真的是绑住了自己。

我孩子出生之后的那几年,我就没睡过一天好觉。

一晚上要给他喂奶四五次,每隔几个小时他就要醒一次,导致我和我老婆的睡眠质量奇差,第二天上班都无精打采的。

等娃会跑了,照顾他的时候更要随时盯着,因为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他会往嘴里塞什么东西,不知道他会磕在哪里。

等娃上学了又要开始辅导功课,时刻关心他的成绩。

住校之后,又要天天担心在学校能不能吃好,穿暖。

人的时间和精力就只有那么多,当家庭和孩子排第一的时候,朋友的数量就只能精简精简再精简了。

年轻的时候,呼朋引伴,走到哪里都是朋友。

现在可以支配的时间太少了,有限时间只留给两种人,一种给最贵的人,一种则是给最真的人。

所以中年以后,很多可有可无的朋友慢慢就不再来往了。

演员梁朝伟就是如此。

每次演完戏都会有人邀请他一起出去聚会。

可他每次都是扫兴地说:不要了,你们玩,我回家。

别人都以为他很高冷,不近人情。

可他觉得:朋友就应该删繁就简,只有这样才能把温暖留给了自己的家人和二三知己。

知己难得,二三挚友,远胜万千泛泛之交。

圈子越小,越是纯粹,圈子越干净,越弥足珍贵。

03

陌路于三观

作家@阿何,讲过自己的一段往事。

他有个发小,小时候天天一起玩,不是上山抓鸟,就是下河摸鱼。

俩人形影不离,好得跟一个人一样。

但是后来,阿何去北京上了大学,发小则辍学去外地打工,俩人平时很难见面。

工作之后,有一次阿何回家探亲,去找发小重聚。

他本来很开心,在他印象里,发小还是童年和自己一起玩耍的伙伴。

但是见面之后,他发现发小常年在外面打工,抽烟打牌,不思进取,混得越来越差。

他没忍住,就劝发小早点找找其他出路,发小却觉得这样混日子挺好的。

他劝发小平时多读点书,学点技术。

发小却只觉得他看不起自己,俩人没聊几句,就不欢而散。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大家有了不同的轨迹,进入不同的圈子,三观也会慢慢变得不同。

人与人之间,性格或许可以磨合,但观念却无法将就。

三观不合的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无论怎样延展,最终都不会聚在一起。看过歌手李健的一个故事。

当年他和搭档卢庚戌因为一首《一生有你》火遍大江南北。

但是火了之后,俩人却对如何发展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卢庚戌认为要紧跟潮流,唱流行乐,这样才能保住热度。

李健却想保持自己创作的初心,走纯音乐路线。

俩人为此争论不休,关系也慢慢出现裂痕。

最终,李健选择退出水木年华,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华语乐坛中独一无二的音乐诗人。

人间枝头,各自乘流。

在岁月的渡口,我们终将划着各自的小舟,慢慢驶向不同的支流。

无论曾经关系再好,一旦观念有别,就再也难以携手同行。

这世间能求同存异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其实都在寻求相似与共鸣。

大浪淘沙,岁月能留下的,终究只有少数和我们灵魂相似的人。

村上春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么恭喜你,证明你已经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圈子注定会慢慢缩小。

这是一个不断筛选,不断成长的过程。

远离三观不合的人,远离耗费能量的人,远离可有可无的人。

圈子小了,朋友少了,才能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破裂的感情,就随它去;走失的朋友,就让他走。

习惯人来人往,看淡渐行渐远。

走过聚散无常的匆匆岁月,我们也终将遇见那个更加成熟的自己。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洞见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6/225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