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的爱:从心理学看那些痛彻心扉的永恒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叶芝的爱:从心理学看那些痛彻心扉的永恒

在都柏林访学的日子里,除了都柏林大学的学生工作与专业书籍的学习,我总盼着能更深入地触摸这片土地——那些流淌在街巷里的历史脉络、藏在市井间的经济脉动、浸润在日常中的文化气息,都是支撑我完成这场学习之旅的重要养分。

而在探索的途中,除了早已熟知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另一位文学巨匠叶芝(Yeats)的名字,也渐渐在我心里清晰起来。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或称叶慈,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散文作家(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摄于1911年)

我何其幸运,河南大学著名文学教授高继海老师7月来访学,跟着他走近文人的世界,带我到Sligo——叶芝的故乡,追寻叶芝的脚步。

读着叶芝(Yeats)的诗句,既温暖又带着无法触及的遥远,内心的平和与爱意油然而起。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读叶芝的诗,总觉得像是在倾听来访者的内心独白,那些未曾言说的渴望与伤痛,都藏在字里行间。

1.当我们老了:时间也带不走的爱

叶芝最广为人知的诗,莫过于《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这首诗写于1893年,那时他28岁,而他爱恋的对象莫德・冈(Maud Gonne)30岁。多年后,当我们再读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透时光的深情: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end)

你细细品,细腻温柔的爱意会流动在你身上。

这首诗里藏着叶芝一生的爱恋。他爱了莫德・冈(Maud Gonne)一辈子,从23岁初见,到73岁离世,这份爱从未熄灭,却也从未得到圆满。就像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反复诉说的那样:"我知道不该再想了,可心不听使唤。"

(图左叶芝,图右莫德・冈)

2.莫德・冈:火焰与风暴中的女子

要理解叶芝的爱,必须先认识莫德・冈(Maud Gonne)。她是爱尔兰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是诗人心中"火焰与风暴中的女子"。1866年,莫德・冈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英国陆军上校,母亲早逝。19岁时,她的父亲去世,留给她一笔丰厚的遗产。

23岁那年,莫德・冈因爱人的去世而投身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她美丽、热情、勇敢,曾在公开演讲中痛斥英国对爱尔兰的压迫,甚至参与过武装起义的策划。叶芝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被她的美貌和激情深深吸引。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未想过会在一个女人身上看到如此的美与力量。"

但莫德・冈对叶芝的态度始终是朋友般的欣赏,而非爱恋。她曾两次拒绝叶芝的求婚,甚至在嫁给别人后,依然与叶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成了叶芝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就像很多来访者在咨询中提到的那样:"我知道他不爱我,可我就是放不下。那种求而不得的感觉,像一根刺,扎在心里好多年。"

3.叶芝的爱恋:一场漫长的心理修行

叶芝的一生,都在与这份未竟的爱恋相处。1889年,23岁的叶芝第一次见到莫德・冈,便坠入爱河。1891年,他第一次求婚,被拒绝。1900年,第二次求婚,再次被拒。1916年,莫德・冈的丈夫去世,叶芝第三次求婚,依然被拒绝。

在这漫长的爱恋中,叶芝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他的爱,从最初的狂热与痴迷,逐渐沉淀为一种深沉的理解与接纳。在《他希冀天国的锦缎》(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中,他写道:

Had I the heavens' embroidered cloths,

Enwrought with golden and silver light,

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s

Of night and light and the half-light,

I would spread the cloths under your feet: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倘若我拥有天国的锦缎,

以金银色的光线织就,

那湛蓝、灰暗与漆黑的锦缎,

织着夜与昼、昏与晓,

我愿将这锦缎铺展在你脚下;

可我,一贫如洗,只有我的梦想;

我已将我的梦想铺展在你脚下;

轻一点踩啊,因为你踩着我的梦想。(end)

这首诗写于1899年,那时叶芝已经经历了两次求婚失败。诗中的爱,少了几分狂热,多了几分卑微与珍视。就像来访者在咨询中逐渐明白的那样:"爱不是占有,而是看见与尊重。"

1917年,叶芝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向莫德・冈求婚,被拒后他终于停止了这种无望的念头。同年,叶芝与乔治・海德利斯结婚。那一年,叶芝52岁。

莫德可能真的不爱这个男人,这场爱情故事也许就是一场‘“诗人的单恋”吧!莫德,莫得,就是得不到呀!

不过,高教授告诉我,40多岁的时候,叶芝和莫德冈短暂在一起过。这让我感到有一丝安慰。

4.为什么痛彻心扉的爱更能流传?

作为心理咨询师,了解了叶芝的爱情故事,我就在想:为什么那些充满曲折、痛苦、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总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未竟的爱恋往往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更深的印记。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未完成事件"理论认为,那些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情感事件,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一种张力,促使我们不断去回忆、去思考、去试图完成。

叶芝的诗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他将这种"未完成"的张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爱,从未得到圆满,却也从未真正消逝。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藏着一份未曾说出口的爱,一段未曾完成的故事。

此外,痛苦的情感往往比快乐的情感更能激发我们的共情。心理学研究发现,负面情绪会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情感本身,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当我们读到叶芝的诗时,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求而不得的痛楚,这种共鸣让我们记住了这些诗句,也记住了这份爱。

更重要的是,爱而不得的痛苦,往往会促使我们成长。叶芝在漫长的爱恋中,从一个青涩的诗人成长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痛苦,最终转化成了创作的动力与智慧。就像咨询室里的来访者,那些曾经的伤痛,在被看见、被理解后,往往会成为成长的养分。

5.结语:在爱中修行,在痛中成长

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情或许也是如此。它不是追求一个圆满的结果,而是在爱与痛的交织中,点燃我们对生命的热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人性。

在Sligo的街头,叶芝故居,叶芝的墓前,,我走过叶芝曾经走过的道路,读着他写给莫德・冈的诗句,总会想起咨询室里那些关于爱与痛的故事。或许,无论是叶芝的诗,还是来访者的诉说,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而不得或许是一种遗憾,但这份遗憾中,也藏着成长的可能。

就像莫德・冈在晚年写给叶芝的信中所说:"谢谢你一直爱着我,这份爱,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或许,这就是那些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能够跨越时空,被后人歌颂与追忆的真正原因吧。

我在最后的最后,我们欣赏一下叶芝的墓志铭吧——

2025年7月摄于Drumcliff

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

冷眼一瞥,

或生或死,

骑士啊,策马奔腾吧!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MZF的心理世界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5/225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