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闲情记趣》开篇写到: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案头插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书房的标配。
案头之花清雅动人,为书房增添了莹莹生机。但鲜切花历来便难以保存,短则一两日多则三五日,瓶花便会枯黄萎败。在没有冰箱,也没有化学保鲜剂的古代,为了让瓶花的生命更持久一点,古人们也钻研出一套独特的保鲜秘籍。
乐山好水的苏轼,写过不少咏花名篇,对于插花也颇有心得。传为苏轼所著的《格物粗谈》中谈过给荷花保鲜的独门大法——封泥法。折下来的荷花先用头发丝包裹住剪下的花枝断口,再用泥封住切口孔洞,插入瓶中碰触到瓶底后灌水,运用此法荷花可维持数日之久。此法关键处在于泥封的时效,如果有水进入孔洞中,那就很快腐坏了。
除了封泥,宋人还发现用火烧鲜切花的花柄切口,可以延长花期。林洪《山家清事》里说,插牡丹、芍药、蜀葵、萱草之类花草,“皆为烧枝,则尽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插牡丹“以蜡封花蒂,数日不落”,即蜡封切口。
后来温革在《分门琐碎录》里整合了火烧法和蜡封法,将牡丹和芍药的花枝剪下后,先把切口用火烧一下,再用蜡液封住后插入瓶中,双重保险之下,瓶花就能保持多日不枯萎。
另有一种沸汤法与火烧法可谓异曲同工。明代高濂《瓶花三说》中记载过,蜀葵、芙蓉花、牡丹、芍药等折枝花,可用煮沸的水浸泡下花枝后插瓶,并塞紧瓶口,则数日花不凋,叶不萎。用此法的花器宜用小口瓶,用广口瓶则效果不佳。
还有一种槌击法。周密《癸辛杂识》中记录了插枝前先要捶碎花柄的做法,今天在处理一些不易吸水的木本花材时,也要稍微捶碎柄部。槌松后的栀子花枝可放入瓶中用盐干插,此法不用水浸,瓶中栀子也能自然开花抽叶。
苏轼的栀子花插法略有不同,他并不用盐干插,而是将花枝根部槌烂后用盐涂抹,他观察到这样保存的栀子花不会很快发黄。
除了以上几种众所周知的方法,还有一些新奇小众的保鲜大法。比如《瓶花三说》也曾记载过,插海棠花时,先用薄荷叶缠绕在切口,再以薄荷叶放入清水,浸成薄荷水来养花,这样海棠花的花蕊尽可开放。
苏轼曾经试验过插牡丹时,烧灼切口后插入蜂蜜瓶中,牡丹依旧开得很好。就算牡丹开败后蜂蜜仍然可以食用,但此法终归略显奢侈。
他还有一种极具创意的肉汤养梅法。将腌肉的汤汁烧开,撇去面上的浮油,再将热肉汁装瓶插梅花,这样养梅可开花甚至可以结果。按苏轼的说法,不仅腌肉汤,鲫鱼汤亦有此功效。
现代却是不用煞费苦心实践各种保鲜大法了,水中投入一片阿司匹林即可保鲜数日。如果喜欢,可以一年四季瓶中“花事不断”,几案之上四时皆“流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