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中国工人在上海市泾区一栋在建建筑旁的街道上休息。(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受美国科技和关税施压以及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医疗、金融、制造等多个关键行业的就业市场持续萎缩。从生物制药到科技、金融、制造业,再到教育与就业,每一领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多位受访者表示,在美国加征关税与持续制裁背景下,中国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企业与劳动者被迫重新定位。
今年上半年,中国多数核心行业陷入裁员潮,多领域出现显着萎缩。曾被视为“金饭碗”的医药代表行业也遭遇剧烈震荡:降薪、裁员与转行成为业内焦点话题。
武汉一位在法国医疗器械公司担任人力资源主管的王小姐告诉大.纪.元;,药品集采导致价格暴跌,心脏支架价格从原价1.3万元直降至700元,严重压缩企业利润,销售岗位首先受到冲击。
她说:“有的同事被迫转行去卖盒饭,另一些则尝试转型为‘学术型代表’,通过专业知识与医生建立联系。几年前靠红包打通关系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像同济医院,严查回扣,我们甚至得提前预约才能见到医生。工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底薪与业绩高度挂钩,很多人年薪从20万元降到15万元。我们是外资企业,目前已经裁掉了约70%的销售人员。”
在跨国药企任职15年的李琳(化名)则坦言:“我们整个部门被一刀切裁撤,连转岗的机会都没有。从前年开始,每年裁员10%到15%。我所在的部门原本有35人,现在只剩15人。”
在这一波企业收缩中,金融业亦难以幸免。据媒体报导,2025年上半年,中国120家证券公司共裁撤员工7330人,降幅达2.2%。
北京一家证券公司部门经理金先生向大.纪.元;表示:“裁员重灾区是传统经纪人岗位,仅1月至6月就减少了2640人,降幅高达9.1%。包括国泰君安、国信证券、方正证券等头部券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力调整。连央企中金公司也裁了不少人,很多靠关系进来的员工不是被裁就是被降薪。”
中共国家统计局于7月15日公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官员宣称“国民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但深圳一位曾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主洪捷(化名)告诉记者:“从年初开始,外贸订单普遍下滑八成,工厂自然没法开工。我身边不少朋友已经选择关厂、卖公司。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见过的局面,我认为中国制造业恐怕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洪捷进一步指出,仅广东一省,今年上半年失业农民工就超过一百万人。“我听说江苏苏州、昆山、无锡、常州等地也有大量工厂关闭,员工被迫放无薪假。如果再加上一千二百多万应届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地巨大。”
教育与就业之间严重脱节,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处境更加艰难。北京清华大学前社会学讲师徐红(化名)告诉记者:“2025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预计仅为55.5%,普通本科毕业生更低,仅43.9%,对口就业率甚至不到43%。相比去年,这个数据下降了10%到20%,已是极为严峻的信号。”
一位来自湖北武汉的潘姓毕业生在社交平台留言感叹道:“爸妈花了20万供我读大学,现在月薪只有5000元,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本。我几个做设计的同学现在只能合作接案,平均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连生活都快成问题。”
徐红说:“当前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严重错位。大学教育过度强调理论,却忽视实际技能与产业链衔接,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反而更难融入社会。中国的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一样严重,只要你政治正确,其它方面根本没人管。”
曾经营猎头公司的资深人力资源观察者薛万鹏告诉大.纪.元;:“现在即便是有三年经验的毕业生,月薪也可能降到2500至3000元。很多年轻人难以接受这种心理落差,宁可回家‘啃老’。不少职场人士将今年上半年形容为‘最难熬的一年’。目前没有任何行业能保证一劳永逸,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变得更加短期、灵活甚至脆弱。有经验的人薪资要求高,用人单位为了控成本,宁可用廉价新人,造成严重的双向错配。”
面对这场就业寒潮,薛万鹏感慨地说:“即使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穿越周期,拥有选择权。更多人将面临深刻的挫败与无力感。”
对此,毕业于成都大学的学者胡鹏(化名)从技术层面分析当前的经济结构。他对记者说:“这不是普通的经济周期性裁员,而是由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人才结构重组。AI、大数据等技术正快速取代传统中间层岗位。未来三年内,大量标准化岗位将被彻底淘汰。”
他进一步指出,地缘政治转向也是关键变量:“中美关系已进入结构性对抗。中国对俄罗斯提供科技与信息支持、购买俄伊石油,让欧盟深感不安。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和廉价商品大量出口欧洲,也引发中欧贸易摩擦。”
据悉,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科斯塔将于7月24日在北京会晤习*近*平。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动荡,西方对中共政权的不信任情绪加剧,中国体制正面临一场深层次的系统性就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