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山姆选品危机背后的食品安全焦虑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萧易:山姆选品危机背后的食品安全焦虑
近年来,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超市山姆会员店(Sam’s Club)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中产阶级心中的“食品品质灯塔”。2024年,其中国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门店扩展至55家,成为国内零售行业标杆。然而,2025年7月的一场选品风波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

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店。(Shutterstock)

近年来,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超市山姆会员店(Sam’s Club)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中产阶级心中的“食品品质灯塔”。2024年,其中国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门店扩展至55家,成为国内零售行业标杆。然而,2025年7月的一场选品风波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

山姆下架高复购率的自有品牌商品(如太阳饼、低糖蛋黄酥),转而引入好丽友、卫龙、盼盼等存在争议的大众品牌,部分品牌甚至通过拼音“伪装”销售,引发会员强烈不满。消费者质疑其商品质量下降,更指责其背离了“严选高质”的品牌承诺,山姆被迅速推入舆论漩涡。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商业失误。它动摇了山姆赖以立足中国市场的根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这场危机,不仅是对山姆“买手制”选品标准的质疑,更揭示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食品安全的深层恐惧。山姆信任失守的背后,是中国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崩裂。

信任危机的爆发:山姆不再是“闭眼买”的代名词

山姆会员店的成功常被归因于会员制模式,但山姆在中国市场崛起的核心并非是“会员制”本身,而是其与“高质量选品”之间的绑定逻辑。与美国对手Costco相比,山姆的会员制并不彻底:Costco以会员费为主要利润来源,商品毛利低至12%—14%,而山姆同时依赖商品差价和会员费,商品单价虽因大包装显得“质优”,但并不真正“价廉”。

因此,山姆的会员费更像是“入场资格”,消费者支付的不是折扣,而是对高品质、值得信赖商品的期待。大陆消费者之所以愿意每年支付260元甚至680元的会员费,归根到底是将山姆视作“食品安全过滤器”。这是一种信任外包机制:我不需要花时间看配料表、辨别产地,因为山姆替我筛选了最好的商品。

然而,这种信任关系也是脆弱的。一旦山姆上架被消费者普遍视为“低质”“口碑有争议”的品牌,如好丽友(因使用代可可脂被诟病)、盼盼(“拼盼盼”疑似洗牌)、卫龙(标识隐藏争议),便迅速被视为“背叛”。尤其是好丽友,其在中韩市场“双标”行为长期激起民怨,山姆此举等于把自己与消费者早已摒弃的品牌“重新捆绑”,其象征意义远超产品本身。

消费者的愤怒,并非源自价格或口味,而是心理预期的崩塌。会员对山姆的信任高度依赖其选品质量,一旦偏离“高端严选”,信任危机就迅速爆发。而这种情绪,源于中国社会对“安全食品”长期缺位的深切焦虑。

山姆本土化成功的密码:食品安全信任的替代者

山姆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1996年进入国内市场以来,其长期表现平平,直到2019年前总裁文安德(Andrew Miles)将“买手店+会员制+高品质+本土化”模型精细打磨,山姆才完成从边缘超市到“中产圣地”的逆袭。

而山姆本土化成功的核心,就是采用以下策略,重新定义了“优质”选品的含义:

第一、精选SKU:将商品种类从上万种削减至4600个,30%为自有品牌(如爆款瑞士卷),70%为供应链商品(原产地直采),强调“独一无二”与高品质。

第二、服务高净值人群:通过调整会员费结构与门店布局,从郊区转向城市中心,锁定500万中产及以上消费群体。92%续费率,带来约13亿元人民币的稳定现金流。

第三、强调食品安全保障:通过全球供应链(如挪威三文鱼)与本土化定制,打造全流程可追溯体系,提供“极简标签”“原产地直采”“冷链可追溯”商品,填补国内食品安全信任缺口,成为消费者“无需查配料”的品牌象征。

第四、线上线下一体化:即时配送、体验式购物结合,APP体验优于竞争对手Costco,提升消费便利度和粘性,最终实现线上业务占总销售额的50%。

山姆填补了中国消费者对“无毒无害食品”的渴望缺口,成为食品信任体系的“商业替代品”。这些措施重塑了山姆的品牌形象,使其走出从1996年进入中国后的20年低迷期,迅速扩展至55家门店,成为中产阶级所偏爱的宝藏超市。

山姆的成功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更是消费者信任的胜利。这种信任契约是山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商超的根本优势。

危机根源:中国食品安全恐惧的累积释放

此次山姆选品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消费者长期食品焦虑的集中释放。从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假鸡蛋,到苏丹红、瘦肉精,过去十余年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丑闻,摧毁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信任和政府公信力。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技术性缺陷”,而是“治理性问题”:

第一、监管多头与问责失灵:食品监管涉及农业、市场监管、卫健等多个部门,权责不清导致推诿成常态。大多数问题曝光后采取的是“运动式整顿”而非“源头追责”,治标不治本,流通环节更是难以追责。

第二、企业逐利与成本压力:食品企业为追求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或添加剂,消费者难以获知食品真实来源与成分,根本无从辨别真假。更有大型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影响政策制定,导致行业标准宽松。

第三、消费者自我筛选成本过高:面对海量信息与复杂配料表的“信任黑箱”,普通消费者没有能力做出科学判断,转而依赖如山姆、Costco这类“替代监管者”。

第四、城乡与阶层分化: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农药残留、添加剂超标等问题尤为严重。城市中产对“极简、可追溯、进口食品”有强烈需求,但主流零售渠道很难提供这种安全感。

消费者在一次次失望中形成“自我筛选才能保命”的习惯,山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以“高端选品”与“国际标准”姿态,暂时填补了制度性信任的空白,成为中产阶级的“心理避难所”。

其自有品牌、进口牛奶等商品承载了“宁愿花贵一点,也不去冒险”的消费选择。然而,好丽友等争议品牌的引入,打破了这一信任契约,让消费者感到被“被叛”,愤怒情绪被社交媒体放大,演变为一场信任危机。

山姆的战略迷失:由“买手制”向“利润导向”的转变

此次危机的爆发还与山姆内部调整和外部环境有关。2025年初,前总裁文安德退休,新任总裁Jane Ewing上任,并对采购策略进行重大调整:采购权从六大区集中到总部,组建本土采购团队。这一转变表面看是组织优化,实质是山姆在利润与信任之间的艰难权衡:

首先,高毛利优先。山姆用高毛利商品(如泰森鸡翅、哈根达斯)替代低价自营商品(如13.9元烤鸡、自营雪糕),被指从“会员驱动”转向“利润导向”,动摇了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期待。

其次,国产平替增加。关税战与全球通货膨胀推高进口商品成本,山姆增加国产平替商品比例(进口占比从42%降至28%),平替化趋势明显。但引入品牌未严格把控品质,导致信任危机。

最后,选品逻辑改变。从原先“为会员选好物”转向“为公司赚高利”,标志着其商业逻辑从“以信任换时间”转为“以品牌换利润”。消费者担忧新管理层为追求利润调整选品策略,偏离“高端严选”路线。

消费者选择山姆的核心在于对品质与信任的期待,其“买手店”定位让消费者愿意为会员费支付溢价,但选品策略失误将直接动摇信任根基。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某家超市,而是“正常”的购物体验:物有所值、品质可靠、无需担心烂菜、缺斤短两或虚假促销。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使这些“正常”成为奢侈需求。山姆的成功源于满足这一期待,而选品危机暴露了其偏离初心的风险。短期“快钱”可能带来长期信任危机,当会员感到“山姆与普通超市无异”,其商业模式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教训与启示: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化与政治化

此次危机表面上是山姆在商业决策上的失误,实则是食品安全信任的“最后堡垒”被动摇。当一个外资超市承担起中产阶级的“食品心理托底”功能时,其选品失误不仅损害商业利益,还触及社会信任的敏感神经。

首先,会员制不是灵丹妙药:Costco虽会员制更彻底,在中国却远不如山姆成功;胖东来无会员制,但依靠优质商品与服务赢得民心。会员制的本质是品质与信任。

其次,消费者要的是“正常的购物体验”:消费者愿意为安心多付钱,但前提是企业持续履行“帮我把关”的承诺。一旦商品质量下降,会员费将变成“智商税”。

最后,食品安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当监管无法保障食品透明、公平、可追责,消费者只得“用脚投票”,寻找替代性信任。这不仅是市场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否定,也会激化社会不满与阶层对立。

结语:食品安全危机或将成为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点

山姆的成功源于本土化选品与会员制的结合,但近期上架好丽友派等有争议品牌,暴露了其在选品策略上的偏差,触碰到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深层恐惧。会员支付年费,期待山姆作为“安全过滤器”,提供无需自行辨别的优质商品。然而,选品失误触碰了消费者对安全的敏感神经,导致信任危机。

山姆选品危机表面上是商业策略失误,实则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体系崩塌的缩影。食品安全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社会信任和政治合法性的试金石。山姆选品危机表明,企业若忽视消费者对安全的期待,将面临信任崩塌的风险;而政府若不能从制度上根治问题,食品安全危机或将成为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点。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3/225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