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已经过半,楼市依然“低迷”,房子还能不能买?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2025已经过半,楼市依然“低迷”,房子还能不能买?

房地产市场近几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众多城市的房价持续下滑,部分地区的房价跌幅甚至超过一半。这一现象不仅对房地产行业本身产生了影响,也对整体经济和民众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显著冲击。房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严格的调控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自2020年起实施的“三条红线”政策对开发商的负债比例进行了限制,包括负债资产比和净负债率等,使得负债过多的开发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导致许多项目无法完工,进而引发市场对楼市的信心下降。

此外,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的实施,使得依赖购房盈利的人减少,房价因此难以维持。同时,房屋供应过剩也是导致房价下跌的重要因素。据高盛研究,截至2024年底,全国未售出的房屋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两年以上,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需要十年才能消化库存。

另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房价产生了影响。自2022年起,我国人口开始减少,生育率下降,对住房的需求自然减少。城市化进程放缓,新需求减少,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工作机会稀少,导致购房意愿降低。

经济增长放缓和工作不稳定也使得民众不敢轻易购房。近年来,受疫情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GDP增长速度放缓,收入增长缓慢,民众手中的资金变得紧张,许多家庭选择暂时不购房,市场因此变得更加冷清。

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直接导致房价下跌。众多开发商因负债过高,在“三条红线”政策下无法继续借款,开发商资金短缺导致项目停滞,期房市场信心丧失,购买者减少,房价进一步下跌。

过去,房屋被视为家庭最重要的财富,占据家庭财富的约70%,但随着房价下跌,许多人的房产价值缩水,不再愿意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延期交房和烂尾楼现象频发,也使得民众对购房更加谨慎。

房价下跌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购房者持观望态度,担心房价进一步下跌;开发商面临销售困难,资金回笼受阻;银行贷款需求下降,个人住房贷款占GDP的比例从2020年的33.3%降至2024年的27.9%,甚至可能无法收回之前发放的贷款;连带影响了建材、装修等相关行业,经济增长受到拖累。当前是否适宜购房?若是为了自住,情况各有优劣。

优点在于,房价普遍较低,尤其在二三线城市,部分楼盘的价格与2012年相近,对于有购房需求的刚需族来说,购买较为划算;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降低了首付比例,降低了房贷利率,并放宽了限购政策,减轻了购房压力;购房者有更多时间挑选房源,并且可以协商价格。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人预测房价可能到2026年还会下跌,因此现在购房可能面临亏损风险;部分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期房无法交付或项目烂尾,因此需谨慎选择开发商;若工作和收入不稳定,还贷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储备足够的资金。对于有稳定收入且确实需要购房,并打算长期居住的家庭来说,可以考虑购房。

若是为了投资,购房决策需更加慎重。有利的一面是,当前房价较低,从长远来看可能存在投资机会,尤其是对于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预计到2026年市场可能趋于稳定;政府可能进一步放宽政策,投资者或许能获得更多收益;部分城市房价下跌,租金相对更具吸引力,租金收入可能增加。但不利之处在于,短期内可能难以获得收益,房价上涨乏力;人口减少和城市化进程放缓,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产可能长期滞销;目前市场较为冷淡,二手房难以出售,变现难度大。因此,手头资金充足且打算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入市,并且应选择一线城市或核心区域的高品质房产。

购房时机也很关键。对于有迫切住房需求但预算有限的购房者,可以选择信誉良好的开发商的房产或现房,锁定价格较低的房源,重点关注一线城市或杭州、成都等核心二线城市,这些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可能率先稳定。

打算长期投资的购房者最好等到2026年,观察市场是否真正稳定,例如库存减少,房价不再下跌时再行购买,并选择地段优越、配套设施完善的楼盘,避免购买库存过多的三四线城市房产。

无论何时购房,都应首先确保资金充足,至少要储备6个月的房贷和生活费用以应对紧急情况。购房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信誉良好的开发商,优先考虑国有或大型上市公司,中小型开发商的项目更容易出现烂尾风险;尽可能购买现房或准现房,以降低无法按时交付的风险,适合不愿承担过多风险的人;了解所在城市的房价走势,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的房价不易下跌,从长期来看具有投资价值;关注地方政府的购房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以节省开支;务必亲自考察楼盘,了解地理位置、周边配套设施和施工进度,确保满足个人需求。

购房者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所在区域的市场前景以及开发商的可靠性,避免购买可能烂尾或滞销的房产。在当前房价相对较低的阶段,对于有购房需求的购房者来说,这是一个抓住良机的好时机。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应当保持耐心,观察市场是否真正触底,或者是否出现了明确的复苏迹象,然后再作出投资决策。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地产搬运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2/225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