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志《看》杂志文集封面(作者提供)
继十年前(2015年)出版的《不能只怪马英九》这本“经济散文”文集之后,不久前(2025年3月25日)陈博志教授又将他在《看》杂志十七年(2007~2024)中撰写的二百五十多篇“经济经验”专栏文章,粗分成五类共五册出版。
错误的政策比贪污更可怕
诚如陈教授所言,这些经济杂文,主题跟着时事变化,虽然杂七杂八,但不外乎对国家社会的关怀,而且尽力把道理分析清楚。的确,经济问题五花八门,而意见往往不只七嘴八舌,但最要紧的是把道理厘清,而谈论的议题尽管有时效性,或许事过境迁,但历史总是一再重演,由而旧文往往颇具参考价值,陈教授的文章可以为证。
尽管主题涵盖各层面,但都聚焦在“政府的公共政策”,而“错误的政策比贪污更可怕”耳熟能详,毕竟政府政策是“公共政策”,影响全民。所以,如何避免政府实施错误的政策当然是重大课题。
我们知道,这个课题有两个层次,上层是“政府应不应该实施公共政策?”下层是“政府究竟该做何种公共政策,以及如何做?”这些都涉及基本观念和对政策施行的评估,被认为是“专家们”才能置喙的。对于经济问题更是如此的被认定。
“现代经济学之父”马夏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期勉经济专业者兼具“温暖的心和冷静的脑”,才可妥善协助政府实施“正确的政策”。不过,政策效果难以估量,有看得见看不见的,有直接间接的,有长期短期的。许多政策乍看之下是好的,却会肇致长远的后遗症,这也就是为何会有“爱之适足以害之”、“包着糖衣的毒药”、“温水煮青蛙”、“到地狱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铺成的”等等警示话语了。
难了的买票政策
在自由民主社会,频繁的选举让“买票政策”充斥,而社会福利政策最具代表,在台湾,证所税、房屋税、奢侈税等财政政策,ECFA、自经区、两岸服贸货贸等经济产业政策,22K、基本工资、加薪、促进就业等等劳动政策琳琅满目。民主政治中政客的目的无非在赢得选举,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最甜蜜诱人的甜美许诺,而这些许诺必须是可以实现的,且必须让选民中的多数获利,且只少数人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根本让所有选民只享果实而不付代价。借由经济学的真知灼见可让选民明白:天下哪有白吃午餐?怎会有多数人坐享其成而没有人或只有少数人支付代价的美事?遗憾的是,这种马夏尔眼中的“兼具温暖的心和冷静的脑”的经济学家何其稀少,而政客的魔力又何其难以抗拒。
不过,在稀少人物中,陈博志教授就是其中一位。素有才子之称的陈教授,一路走来,台大经济系学士、硕士、博士、台大经济系所教授、系主任、所长、经建会主委、总统经济顾问、央行理事、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智库董事长、台经院顾问、总统府资政,可说理论、实务兼具,其对政经问题的研析、政策的来龙去脉清楚明白、看法见解独到。
记得1968年代大学时期,中研院院士陈昭南教授引进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盖瑞‧贝克(Gary Becker,1930~2014)的《经济学》,书中的习题只有陈博志能解,众学子们都引颈企盼陈教授的解答。值得一提的是,贝克教授在1985年初意外应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写“经济观察”专栏稿。他以经济分析为基础,剖析公共政策对个人及组织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媲美生活的经济学
为了让读者判断这种以经济分析来理解行为模式的方式,是否真能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核心,1995年时,贝克就以过去十年的一些专栏文章,对公共政策及经济和社会变动所作过的分析,是否能经历时间的考验来印证。得到的结果是:这些文章可以证明,经济性的思考的确能让人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和政治问题,因为这种思考方式认为,人们对于不同选择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具有敏锐的分辨能力,而仅由政治、社会或心理的角度看问题的人,是看不见这个层面的。有鉴于此,贝克乃在1997年将过去十年中撰写的一百三十多篇专栏文章归类成12个单元,以《生活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Life)成书出版。他相信他对这些议题所作的分析,应会有助于学生、企业主管,以及创业者和一般读者,更能了解我们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上所面临的问题。
无独有偶的,由贝克的《经济学》启蒙的陈博志,在2007年台湾的《看》杂志这本要对国家、社会和世界的各种问题作深入而有关怀的评论刊物问世时,应台大张清溪教授之邀,为《看》杂志的“经济经验”专栏写稿,迄今十七年来累积二百五十多篇专稿,他也效法贝克教授将这些篇章分类分成五册出版。如他所言,这些文章所谈的议题有些可能事过境迁,但其中的道理和经济学理的应用,在其他时候应该还有参考价值,诸如公平要由何时算到何处,以及发行公债是否债留子孙等等。也正如作者所言:“对政府政策的评论,目的并不是要证明我的先见之明,而是要让大家藉这些实例更了解国家政策当中的一些其实不难懂的重要道理,以防止以后的政府再犯类似的错误。”
善哉斯言!而善意的文章也更值得阅读,也让我们能从历史中获得正面的教训和启示!!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