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习惯本身没有对错,但错峰的作息不但让Ava很难和室友建立深刻的联系,也让她在室友深夜学习的灯光或倒时差的跨洋电话中收获了越来越浅的睡眠。
最后,Ava独自在校外租了房子。这样,喜欢美食的她还可以偶尔自己做做饭,对抗一下学校食堂难吃的美国饭。
个人取舍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团活动中。
伯克利有超过1200个社团组织,其中有一些社团的竞争程度堪比战场。
以商科社团为例。
每年报名的学生会有数百人,他们需要提交一个小文书,经历三轮面试,充分展现专业技能和个性特征等等。每一轮面试,都要刷掉一半人以上,直到只剩下20个人的规模。
这20位同学会身着礼服参与社团迎新的Social晚宴,但最终只有10个人会留下来。
为什么会有数百人去争抢10个人的位置?
因为在美国,校内的就业等指导部门碍于留学生Sponsorship问题的限制,把更多的帮助给了本土同学。
对于国际生来说,这些来自社团关系的推荐就格外被看重。
热门的商科社团里,一共只有40-50人,大四的学生毕业留出空位,才会招相应数量的新生入社。
能过五关斩六将留到最后的人,都强得可怕。
何况,社团本来就和很多知名的金融机构、投行有合作。那些社团里的人几乎等于被保送到了金融圈子。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最有用”的热门社团。
Ava的做事逻辑一直是目标明确、稳健向上,但尽量规避激烈的争抢。所以,她选择了一些自己有兴趣、但相对小众的社团。
比如学生会的宣传部门,和偏向公益性质的营养学社团。
进入这些社团,也是Ava为大一结束前的转学计划做出的准备。社团会帮助她写一些有助于转校的推荐信。
至于转学,也是她辗转思考后的选择。
作为留学生,她没看到公立大学的明显优势:UCB的学费和美东的私立大学差不多;两类高校的人均资源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
综合考量后,她决定转去整体水平与UCB相当,但学生密度没有那么大、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的私立大学。
在申请大学以前,每个人都有过“我全都要!”的期待,但成人的世界从来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艰难的抉择中不断做取舍,最后筛出更迫切的需求,才是成长路上的常态。
就读体验也很重要
在申请美本的过程中,Ava和大多数留学生朋友一样,更看重学校的排名、声望、职业前景等等硬件条件。
有了在UCB一年的读书经历,她再次做出选择的时候,觉得在名校光环和就读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更重要。
她也非常建议第一次申报美本的学弟学妹们考虑这样的问题。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在决策的过程中,如果更专注于特定专业,那就要在关注大学综合排名的基础上,格外留意这些领域的顶尖院校有哪些。
还要及时关注一些政策方向的调整。
近期川普的新政削减了很多卫生部的科研经费,像生物学这样特别依赖科研的专业就受到很大影响。
很多生物专业的新生们,已经开始因为四年后的渺茫前景自救了。
UCB这样的公立院校格外依靠政府拨款,教职员工一半的工资都靠经费。新政的实行几乎造成了灭顶之灾。
为了弥补损失,学校今年扩招了很多本科阶段的国际生,中国留学生的录取率增加了60%左右。与此同时,博士生的申请却变得越发艰难。
即将做美本申请的同学们,一定要考虑到此类政策带来的后续影响。
另外,学校的位置,除了影响校园的环境氛围和对职业发展助力的大小,在安全系数上也不尽相同。
UCB附近大体上安全,但流浪汉和小偷有不少。
如果在这里上学,就要把自己的滑板车或汽车停在相对稳妥的位置,并在离开时带走车上的贵重物品。
倘若像Ava一样,在美国读书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大学生活不是特别符合自己的预期,也无需非常焦虑。因为还有很多灵活调整的机会:
如果和舍友作息不一致,可以考虑租房;
如果学校的饭菜难吃,可以学着自己做;
如果初次选择的学校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可考虑转学……
想要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选择很重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创造更好的条件也很重要。
Ava说,在UCB上学的一年里,经历了很多压力和“苦难”。
但伴随着这些苦,也让她学到了更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她强大的时间管理、抗压抗挫能力。
这都是比名校光环更加宝贵、让她受益终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