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成四年(839年),长安大明宫。
自从铲除宦官的行动失败后,唐文宗李昂几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先是,每日遭到宦官首领仇士良定时定点的谩骂。
再就是,曾经侍奉过自己的爱妃,一个个被迫成了宦官们的新欢。
就连以往在朝堂上参政、理政的宰相,此时,也只能吃干饭。
最惨的那个人,还是唐文宗自己。
东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够惨。如今,自己居然被“家奴”把持朝政,幽居深宫。这比汉献帝这种亡国之君还不如啊。
一想到此,心情愈发郁闷的唐文宗赋诗一首: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这首五言绝句,虽无南唐李后主的文采,却多少写出了与后主一样的无奈。
一年后,毫无自由的唐文宗,悄无声息地在后宫驾崩。
年仅32岁。
唐文宗至死也没忘记最初的梦想——翦除宦官。
唐朝后期,宦官势力恶性膨胀。身为他们的主子,皇帝们纷纷遭了殃。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相继崩于“家奴”之手。
▲唐宪宗。图源:网络
作为这几起政变的见证者,唐文宗心里很清楚自己也是个傀儡。
为避免重复几位先皇的噩运,唐文宗即位之初,就做着两手准备。一边与亲信大臣图谋剿灭宦官势力,一边装出信任“家奴”的样子,任命拥戴自己登基的大太监王守澄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统管一半的禁卫军。尽管这种表面上的“信任”,让唐文宗在皇位上安然度过了8年,但该来的,迟早会来。
大和八年(834年),一向兢兢业业的唐文宗突然得了中风,口不能言。焦急万分的王守澄等人赶紧向唐文宗推荐了一位名叫郑注的医生。据说此人具有妙手回春的能力,用过的人都说好。
唐文宗得知后,心里却怕得不行。
郑注原姓鱼,后冒认为巫咸后人,改姓郑。郑注曾多次帮助王守澄陷害替唐文宗除宦的官员,在朝廷上大行贪赃枉法之事,收受贿赂,党同伐异。对于郑注在朝中的胡作非为,一般的大臣都不敢说半个“不”字。
可现实让唐文宗为难。人是王守澄推荐的,而现在还不到正式撕破脸皮的时候。无奈,唐文宗只能接受王守澄等人的“好意”,躲在宫中自求多福。
万万没想到,唐文宗的担心是多余的。
奉命进宫医治的郑注,并没有害人之心。经过一番精心调养后,唐文宗很快恢复健康。后来,郑注将先前为唐文宗治病的经验,编成《药方》一书,贡献御前。
郑注的举动,明显有其一贯谄媚上司的痕迹。站在王守澄的角度,郑注就是王守澄用来提升自身威望的筹码。但唐文宗却连这个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
看到郑注如此真心地待自己,唐文宗对他逐渐由敌视转为信任。或许因身边长期缺乏可信赖之人,唐文宗甚至对郑注和盘托出他要杀宦官的计划。
在唐文宗的筹谋中,郑注被定为除宦计划的实施重点,因为他是王守澄信任的人。
尽管皇帝一厢情愿,但郑注也是个贪权的家伙:皇帝如此信任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经过郑注的推荐,唐文宗很快又结识了另一个重要“合伙人”李训。
▲李训。图源:网络
与郑注这个赤脚医生不同,李训是前任宰相李逢吉的侄子,出身高门富户,有进士功名在身,颇通《周易》。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运气有点背。早年间因受朝廷党争牵连,被流放到象州(今广西来宾)。此刻,靠着向郑注行贿,李训也拜在王守澄门下讨饭吃。
为方便郑注和李训替自己出谋划策,唐文宗破天荒地许以二人高官厚禄,让他们每三天进宫一次,为自己讲学。
因李训、郑注二人均是王守澄跟前的“大红人”,一般人即便知道皇帝与二人过从甚密,也未加劝阻。唯独时任宰相的李德裕,曾对唐文宗重用二人提出反对。
李德裕坚称,李训本为一介流放犯,得蒙圣上登基大赦才得以还京。他的罪名依然存在,人品也值得怀疑。这种人不适合做皇帝身边的近臣。
▲李德裕。图源:影视剧照
可唐文宗压根听不进去,他反驳道:“人谁无过,俟其悛改。”
紧接着,唐文宗又晋升郑注为御史大夫,李训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唐文宗的无限信任,让李训更加坚定自己要下一盘大棋的决心。
李训十分清楚,朝廷除宦对整个大唐帝国政治生态的影响。特别是此时的朝堂,“牛李党争”斗得你死我活,就连一向没什么权力的唐文宗也不胜其烦地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李训的叔叔李逢吉正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政治领袖。若李训能借唐文宗之手压制宦官,凭借此等不亚于再造大唐的功劳,牛党一统朝政的局面将指日可待。而他李训肯定也能取代叔叔,成为影响大唐政治走向的一号人物。
只是,除宦之事并非儿戏。最好能将皇帝也绑在自己的战船上,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于是,趁着给唐文宗讲学的机会,李训时常在课程里加入一些敏感的措辞,以便坚定唐文宗的除宦之心。
一次,唐文宗在阅读《春秋》时,对文中记载的“阍弑吴子余祭”多有不解,便召来李训为自己答疑。
李训趁机进言:“古谓阍,即今之中使也。吴子是吴国君长。余祭,名也。使中使主守舟楫,余祭往观之,为中使所杀。”李训所言的中使,即宦官。此一语,让沉浸在历史知识海洋中的唐文宗瞬间惊醒,赶紧问李训有何解决之道。
李训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陛下睿圣,留意于未萌,若欲去泰去甚,臣愿遵圣算。”然后告诉唐文宗:“君不近刑臣(即宦官),近刑臣即轻死之道也。吴子远贤良,亲刑臣,而有斯祸。”
经过多番的相互试探,郑注、李训与唐文宗达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
大和九年(835年)四月,唐文宗谋划已久的除宦行动开始了。
经过郑注与李训二人的日夜筹谋,一份实操性极强的除宦方案正式出炉。从实施细节上看,此次除宦并不止除去宦官,还涉及大唐帝国朝政上的诸多弊端。具体实施方法主要分三步:
首先是除掉为祸多时的宦官势力,主要以分化王守澄的势力为主;其次,由唐文宗下令出兵,痛击吐蕃,收复自唐德宗年间丢失的河湟之地,为大唐荣耀再添新功;最后,借助重新树立起来的朝廷威信,镇压各地割据的藩镇,重现贞观、开元盛世。
这份大计一经御览,唐文宗大喜,愈发觉得二人为当世不可多得的奇才,敦促他们立即照章办事。
有了皇帝做担保,郑注、李训二人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并非铁桶一个,在他们内部,争权夺利的事情时有发生。当初,在拥戴唐文宗登基的事情上,大宦官仇士良、韦元素、梁守谦等人也出力颇大。可唐文宗登基后,仇士良仅封右领军卫将军,位在王守澄之下。而韦元素虽与王守澄官阶相同,领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但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与王守澄多有掣肘。久而久之,几人的怨气矛盾越积越重。
▲王守澄。图源:影视剧照
鉴于这种情况,郑、李二人设计,传唐文宗旨意,以韦元素与王守澄有隙,妨碍朝政施行,贬为淮南监军,逐出朝廷。这样一来,左神策军最高统领一职短暂空缺。
消息传来,王守澄的心情大为舒畅,果然没看错郑、李二人,这么快就懂得知恩图报了。但接下来,郑、李二人的操作令他大跌眼镜。
趁王守澄还做着统管全部禁卫军的大梦之时,唐文宗又“下”了一道圣旨,拜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代替韦元素,与王守澄一起保护皇上安危。
走了个韦元素,又来了个难缠的仇士良,王守澄心里大为不悦。
不过,郑、李二人说到底都算是自己的下属。如果没有他王守澄当年的提拔,两人不过都是街边的一条狗。想到这里,王守澄内心波澜渐平。
可他万万没想到,狗急了也会咬人。
当年唐宪宗驾崩,宫中盛传杀人者为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尽管事发多年,但从未有一位继位者敢插手为唐宪宗报仇雪恨。因此,直到大和年间,两人依旧逍遥法外。
王守澄暂时办不得,可陈弘志就不同了。
陈弘志当时正担任山南东道监军,尚在地方,对京城内悄然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某日,他突然接到唐文宗亲笔写给他的一道圣旨,要他火速回京。圣旨对陈弘志在地方上任职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承诺有所嘉奖。
得到圣旨后,陈弘志兴高采烈地启程返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