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再追问她,在马来西亚生活,有没有觉得哪里遗憾,她每次都很痛快地回答“没有“。当然,他们最初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装修被报高价,再就是偶尔一些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但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来马居住的华人团体不断壮大,大家信息、经验教训共享,这些问题都不再存在。
比起国内的一二线城市,马来西亚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也没有方便的网购、快递、外卖,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办事效率低。但包筱菁认为,这些所谓的不便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移居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一家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两个目的目前都达到了。
“更何况,我在这里可以没有太多牵绊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她最后总结道,“我之前内心一直有个民宿梦,到了这里我就放手去做了。但如果我还在上海,可能就会有许多纠结,会考虑成本那么高,赔了怎么办等问题,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不了了之。现在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下一步会好好想想我的下一个梦。
所以说,我在这里有我自己的生活,不再是一个整天带着孩子转战培训班的鸡血妈。我也真心建议有打算来这里定居的家庭,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要量力而行,要想清楚移居的目的,来这里不能首先考虑赚钱。为了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孩子的教育而来,这个地方不会令人失望,但前提是事先要做好准备!”包筱菁说。
陪读妈妈Lynn
曾经在金融行业工作的Lynn坦言,她搬到马来西亚纯粹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今年3月,她带着儿子从上海来到吉隆坡,做了一名陪读妈妈,儿子目前在读9年级。
“在国内,因为我们是中国国籍,孩子不能就读国际学校(就是目前所说的外籍人士子女学校),而在国内可以就读的双语学校,我个人感觉,在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软硬件方面,与国际学校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Lynn接着说,“过来马来西亚也是我听朋友介绍,自己也上网了解了吉隆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的几所国际学校,发现确实很不错,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都非常优秀,开设的课程也非常丰富,所以我们将马来西亚留学作为了主要考虑的方向。而最终决定来马来西亚,则是综合了学校和生活的各方面因素。因为爸爸还在国内工作,国内来往马来西亚只有几个小时的飞行距离,每个假期我们都回国,加上爸爸的假期,我们每隔2-3个月基本就能见面,这样我们的家庭没有感觉离开很远。”
当然,在从有想法到最终决定的过程中,Lynn也有过很多纠结,首先是她要辞掉自己的工作,而那时的她又正好处于职业发展的黄金期,这需要心理上的适应,需要取舍;其次是家里老人有不同的意见,需要认真沟通,让他们确实感到放心。
因为儿子已经上中学了,所以Lynn一家在给儿子择校时非常慎重,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先是通过互联网和朋友的介绍筛选了几所建校历史比较悠久,口碑比较好的学校,然后通过学校官网了解了具体的信息和历年学生的毕业成绩,最后选定了两所目标学校。
吉隆坡几所好的国际学校学位都比较紧张,一般都需要在waiting list排队,录取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在决定出国的两年前,他们曾实地走访了这两所学校,和招生老师建立了联系,提前规划学校的申请,最终孩子得以顺利入读A校。
目前他们对学校很满意,比较欣慰的是孩子过来后很快就融入了学校生活,可能是在热带的关系,同学和老师都非常热情,学校里的tutor leader也跟Lynn说,孩子很快就交上了很多好朋友,一切都适应得很好。
此外,学校除了个别教授中文的老师,其余老师都来自于欧美国家。这些都让她感觉孩子在这里的学习环境跟在欧美的私校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要说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公共假期太多,学校经常放假,加上学校还有各种主题活动,总感觉孩子学习的时间很少,不如国内那样紧凑。“当然,这个可能也是中国家长的特殊焦虑。” Lynn补充道。
她和儿子在学校附近租房住,这样儿子不用很早坐校车,每天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小区附近也住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每天早晨上学的路上很热闹,所以孩子很喜欢这样自在的交通方式。
对比在国内的生活,她觉得马来西亚公共交通不便,基本开车出行,或使用东南亚“滴滴”——Grab。这里没有四季,蔬菜食物相对单调。
当然,居住在这里的优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住房宽敞、空气好、物价便宜、堵车不严重。再就是真正住在这里之后,她才感受到,这里并不是以前所理解的热带国家,整年炎热难耐,大部分的时间气温适宜,甚至还很凉爽。
后记
采访完这三个家庭,尽管他们个人的背景包括孩子的年龄、就读的学校都不尽相同,但整体来说,他们对于在马来西亚的生活环境包括孩子接受的教育,感受都几乎是一样的美好,波澜不惊也很放松,或许这就是他们每天都能踏踏实实感受到的小确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