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寿,是在生日当天举行的一种特别的庆祝活动。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过生日有着显著的区别。虽然做寿同样是在生日这一天,但其本质上并不是每年都进行的庆祝,专门为年长的老人举行的生日庆典才被称为“做寿”。而且,做寿并不是随心所欲就能举行的,它有许多传统的讲究和规矩需要遵循。
在农村,流传着一句老话:“寿有四不过,后代福气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寿有四个方面的限制,而其中的“四不过”又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一不过:年龄小于六十不过寿。在古代,只要人们过了四十岁,就可庆祝做寿。然而,做寿并不是每一年都要庆祝,而是通常在逢十的整岁时举办,这些特别的寿辰更具意义。因此在古代,开始做寿的年龄一般是五十岁。然而在民间还有另一句老话:“做九,不做十”,这表示在做寿时不应庆祝整岁数字。例如,当家中老人即将迈入80岁时,通常会在老人满79岁时提前选择某一天为其庆祝做寿。这是因为有句话说得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使愿望难以实现。因此,为了祝愿更长的寿命,做寿时也常常会采用虚岁的方式。
接下来说到人过了40岁便可做寿,但俗语又提到小于六十岁不宜做寿。其实,这里潜藏着古代与现代寿命差别的考量,古人普遍寿命较短,因此在年轻时不会举行做寿。做寿的真正意图,是在年老后祈求长寿。然而如今,四五十岁便祈求长寿在传统上似乎并不太合适。
其次,二不过:父母健在不过寿。在民间有句话:“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意思是说父母在世,子女依然是如孩童般需要他们的庇护。在这种情况下,经孩子为自己做寿就显得有些不妥,甚至会被视为不敬。因此,当父母在世时,若子女自办寿宴,就会引来他人的侧目,甚至可能让人觉得子女是在抢夺父母的福寿。
第三,三不过:七十三岁或八十四岁不做寿。民间常言道,人生有两道坎,只有迈过去才能享受更多的岁月,其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样的说法预示着很多人在这两个年岁可能面临风险。因此,当老人接近这两个年龄时,他们通常会更加小心谨慎,以至于在这些年份中甚至不庆祝自己的生日,寓意着想要潜伏地避开厄运,顺利过关。因此,这个时期不会有人为他们做寿。
最后,四不过:人过90不过寿。很多人可能会不解,为什么在九十岁之后反而不庆祝做寿。其实,这里所指的“90岁不过寿”主要是针对98岁以下的老人。在民间,大家通常认为,活到90岁已然是高寿,之后的日子则是多活一日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做寿显得似乎是在抢夺后代的福寿。然而,一旦老人活到98岁以上,接近百岁时,便是值得全家人欢庆的日子,届时举行一次盛大的寿宴,既光荣又让人心中充满期待。
总的来说,做寿最大的意义在于子女对长寿老人表达的祝福,是对他们健康长寿的祈愿,同时也是家族团聚的良机。因为父母在世,人生还有希望与未来;而父母离世,人生便只剩下回忆与追思。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把握机会常回家看看父母,别让一时的错过留下终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