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名导卡麦隆:创作内容不能使用AI * 阿波罗新闻网
娱乐 > 国际娱乐 > 正文
好莱坞名导卡麦隆:创作内容不能使用AI

阿凡达:水之道》日前举办伦敦世界首映。图为导演詹姆斯‧卡麦隆。(二十世纪影业提供)

好莱坞名导詹姆斯‧卡麦隆(James Cameron,陆译:詹姆斯‧卡梅隆)近日在Podcast节目《Boz to the Future》中透露,目前他正在思考如何技术上利用AI降低电影制作成本,同时不让AI取代制作团队。

卡麦隆于2024年加入AI公司Stability AI董事会,而该公司正是知名图像生成模型Stable Diffusion的开发者。对于加入Stability的初衷,卡麦隆表示:“如果是在过去,我可能会自己创办一家AI公司来探索这个领域。但我学到,这或许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我加入一家有竞争力且成熟的企业,是更明智的做法。”

卡麦隆表示,加入Stability的目的并非逐利,而是希望“近距离了解开发者的思维方式和研发流程”,并探索如何将AI技术高效整合进视觉特效制作流程中。

他说自己的愿景是:“如果我们还想继续看到像《沙丘》(Dune)《沙丘2》这种大制作的特效大片,就必须找到将成本减半的方法。但这不是说要裁掉一半的特效团队,而是要提升工作效率,让每个镜头的制作周期更短、节奏更快,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更快投入到下一个更酷的项目中,持续输出创意。”

在以吉卜力风格生成的AI图像近期席卷网络之际,卡麦隆对“模仿某风格”生成内容的趋势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引发版权争议及创作伦理问题。他直言,如果看到有人输入“以詹姆斯·卡麦隆风格”进行AI创作,会让他感到“不太舒服”。

卡麦隆也坦言,模仿大师的风格本身并不罕见,他自己创作时脑海中也常浮现出“以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或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风格”为灵感的提示。“每一位创作者都知道自己曾被谁影响。”他补充说。

卡麦隆过去曾公开表示对AI的质疑。2023年,他接受CTV News访问时提及自己1984年的电影《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强调人工智能武器化是最大的威胁。他认为,AI不可能能写出优秀的剧本。

在卡麦隆看来:“我个人不相信,一个没有实体的头脑,能复制其它血肉之躯所经历的生活,关于爱、谎言、恐惧、死亡等经历,然后堆砌成‘词汇沙拉’再吐出来,我不相信这样的东西能打动观众。要写出动人的剧本,你必须是人类。我不知道谁在考虑让AI来写剧本。”他还放话,再等20年,如果AI拿下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才会认真看待它。

卡麦隆现在选择去了解AI,很多人都好奇。卡麦隆解释:“我一生都在寻找能推动技术边界的新科技,都是为了讲述伟大的故事。三十多年前,我率先拥抱电脑动画技术,并一路走在科技最前线。”他强调,应该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真正取代人力。

对于AI训练数据的版权争议,卡梅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相比过度纠结AI“学了什么”,法律与行业应更多聚焦于AI“产出了什么”,内容是否侵权。

卡梅隆进一步解释,作为像他这样的创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在根据过去的‘训练数据’(人生经历)作出反应。作为编剧和导演,如果我完全照搬《星球大战》(Star Wars),当然会被告。但其实根本走不到那一步,投资人看到这太像《星球大战》了,就压根儿不会出资。创作者内心其实有一套道德判断机制,知道自己在借鉴什么,也知道必须与原作保持足够的距离,让作品具有独创性。”

今年70岁的卡麦隆,1981年开始导演生涯,擅长以极高的预算拍摄动作片和科幻电影。1984年,他的第二部故事片《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为他带来突破之后,接着的《异形》(Alien)《深渊》(The Abyss)《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2: Judgment Day)《真实的谎言》(True Lies)《铁达尼号》( Titanic,陆译: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几乎每部都是大片。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420/220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