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不管跟谁交往,都请记住这12条忠告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不管跟谁交往,都请记住这12条忠告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不管跟谁交往,都请记住这12条忠告。

1

说话是为了让人舒服,不是让人尴尬

有些人说话不经大脑,喜欢开一些没分寸的玩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还自以为幽默。

请记住,如果你的“幽默”让人感到不舒服,那就只是单纯的嘴欠。

别把刻薄毒舌当机灵,别把口无遮拦当坦率,更别把没教养当成有力量。

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什么,那就闭嘴。

2

别人不想说,就不要问

一件事,如果你问了别人一次,对方含糊其辞或欲言又止,那就别问了。

如果还厚着脸皮不断追问,不仅别人不舒服,自己也是自讨没趣。

不要打着关心的旗号,去窥探别人的隐私,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管的别管,给彼此留下一点空间,才是最好的关心。

3

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

别人答应的事听听就好

朋友之间,信用很重要。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一旦答应了就要努力做到。

但是对于别人答应的事,不要抱太高的期待,尤其是大包大揽的人,不可轻信。

毕竟,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要求不了别人。

4

能活得让人喜欢,就别活得让人嫉妒

有人说,在朋友面前炫耀一次,你们的关系就变淡一层。

就像有些人总喜欢在朋友面前嘚瑟,芝麻绿豆大的事都能拿出来显摆一番,潜台词就是我见识比你高、过得比你好。

你的幸福你自己知道就好,别用来当成衬托别人不幸的道具。

5

没有爽快答应,就是委婉拒绝

找人帮忙时,如果对方没有爽快答应,实际上就是委婉拒绝,只是不好意思说,或者是还没想好拒绝你的借口罢了。

这个时候,干脆点离开,日后还是好朋友。

如若不依不饶地纠缠,最后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成年人的关系点到为止,不需要把话说那么明白。态度就是一切,不够热情就是疏远,不够爽快就是拒绝。

6

连续3次没回你消息的人

就不要再打扰了

如果一个人经常无理由地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他忙,不是因为他忘了,只是因为你对他没那么重要。

这年头,手机都不离身,不存在什么没看到,忘回了。不回消息,就是你不重要或不想回,就这么简单。

没有回应,本身就是一种回应。

7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你也永远不知道你在对方心里到底是什么位置。

所以,找人帮忙时,态度还是要客气为好,不要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同时,心里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

记住,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要懂得感恩,因为没人有义务要帮你。

8

不要交浅言深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社交最大的灾难?

有个高赞回答说:“交浅言深,把自己全盘暴露在他人眼中;没有分寸,用自己的隐私换取感情的长久。”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要循序渐进,而非一步登天。

如果对一个交往不久、相知不深的人就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谨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9

吵架不吐恶言,绝交不动声色

有时候,关系越好的人,说起话来越伤人,因为他很清楚你的痛点在哪里。

但话一出口,多年的情谊也将走向陌路。

请记住,就算再愤怒,也要忍住最伤对方的那句话,别让友谊成为伤人的利剑。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都是成年人,如果真的不想跟某个人来往了,默默远离就好,不必弄得鸡飞狗跳,给彼此留点体面。

10

跟朋友的另一半,要主动保持距离

这是做人的自觉,也是对朋友的尊重。

对于另一半,大部分的人,内心都是非常敏感的。

内心越是敏感,越是容易造成误解。一旦造成误解,很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甚至会成为仇人。

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和对方的伴侣协作或者沟通,应该先征询朋友,或者在朋友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交流,要让朋友心中有数,明白是什么事情,一切都要敞开来说。

11

把丑话说在前头

好过把麻烦留在后头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把丑话讲在前面。所以对方往往不知道你的界限和禁忌,一旦冒犯,很容易产生误会或心生芥蒂。

与人合作时,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把彼此的投入、收益和风险讲明白,不留模糊空间,日后自然也少了很多麻烦。

该谈规则的时候,千万不要谈感情。把丑话说到前面,不委屈自己,也不为难别人。

12

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

而是多少人有求于你

人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

你的价值越大,想要认识你的人就会越多,所谓的“人脉”也就越广。

不管你多么巧舌如簧、善于交际,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别人也未必真的看得起你。

只有你足够强大了,能与别人互换资源了,“人脉”才会不请自来。

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努力成为自己的贵人,人脉自会不请自来。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海纳百川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416/220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