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居家在京城西南隅的石驸马桥附近,出胡同西口便是佟麟阁路,这是抗战胜利之后,以殉国的二十九路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命名的一条街道。文化革命中曾经改了名称叫四新路,但一时的荒唐终究不能掩去佟将军在大众心目中的辉煌,所以后来便又改回到原来的街名,现在仍称佟麟阁路,只是不知道这条街道在如今匪夷所思的京城城建改造中是何运命了。
佟将军是河北高阳人。除他之外,我还记得高阳在近代出过另外两位名人:一是齐如山,一是李石曾。可惜他们二人在四九年政权易帜之后都到了台湾,所以此后便不大有人提起,愈到后来,随着政治和社会的风雨飘摇,他们的名字也就愈加讳莫如深了。
倒是近年来提倡发扬国剧(国剧一语便是齐如山为了张扬京戏而发明的新词),于是必要说到梅兰芳先生。而说到梅兰芳,难免提及齐如山,因此齐先生的名字也就有如在历次政治狂潮中被乱拳打倒的诸位名人一样,渐渐地见诸文章和报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通常是指金钱上的世态炎凉,不过如今连名气也沾染上了这桩毛病,于是眼下自诩的京戏行家日见其多,而且倘若不知道齐如山其人,那就连讨论国剧的资格仿佛都有了困难。
其实,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上比提倡国剧更加时兴的是提倡到海外留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年不遗余力地倡导海外留学的先驱,高阳的名人李石曾先生却不大见到有人提及。
今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李石曾先生(一八八一—一九七三)赴法留学创业整整一百周年,称他为中国留法第一人实不为过,所以我自然就记起了他。
李石曾先生本名李煜瀛,石曾为字,是前清大学士李鸿藻的五公子。其父李鸿藻是咸丰朝的进士,任过同治的帝师,当过各部尚书和军机大臣,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李石曾幼年只有五岁的时候曾被其父带到慈禧的跟前,慈禧见他行礼如仪,曾夸奖他日后必有出息。
一九O二年,李石曾跟随着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孙宝琦,以随员身份来到法国,先欲学习军事,后改农科,又在巴斯德研究所和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化学,成为华人留法学生和华侨在法创业的第一人。
按中国人一般的传统道理讲,李以父荫,已具功名前程,留洋学成回国之后又有朝野旧关系,顺理成章可以直接做官。但李石曾立志做事不做官,一九O五年他在巴黎发起“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开一时风气之先,且终生恪守不移。他不仅放弃为官坦途而不惜,相反结交当时的进步分子,如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一九O七年李石曾结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李石曾学农,对大豆深有研究,用法文编著《大豆》一书,曾经轰动一时,引起了西人对豆制品的兴趣。当时法国牛奶供应短缺,他便设法将豆腐介绍到西方,并邀同窗乡友齐竺山,也就是齐如山先生的兄长,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豆腐公司”,还在巴黎破天荒地开办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名为“中华饭店”。有趣的是,“豆腐公司”及中国餐馆的创建为后来漂泊欧洲的国人提供了做工创业的机会,而且更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一九一O年前后,中国正处在外侵内斗的动荡时期,华北、江浙、闽粤等地的民众为了活命,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而由于这些没有任何协议,到来的人们只能去卖苦力、倍受欺凌。李石曾一面安排乡亲做工,一面又通过私人关系使中国政府与欧洲各国会签有关协议,为民众争取到最基本的权益。一九一五年,他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欲吸引中国有志无力的志士青年来法留学。“勤以做工、俭以求学”,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此开始。
李石曾虽为当年显赫朝臣的后裔,但是并不以富贵为荣,而是身体力行,“实验节俭之生活”,一九一二年成立留法俭学会,这就是后来留法勤工俭学的雏形。宗旨为“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
一九一四年,李石曾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对当年留法学生的生活观察,总结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一九一五年在法国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他与法国的热心教育者班乐卫、穆岱等人以及中国教育界人士蔡元培、吴稚晖等分别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社,为国内有志青年赴法留学作好准备。至第二年,“留法勤工俭学会”已接待百多位留法学生。
此行动虽是“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但仍有很多贫寒子弟无力出洋。李石曾又发起成立“法华教育会”,在其家乡河北省高阳县设立勤工俭学预备班,名为“留法工艺学校”(校匾如今仍在一学校大门上)。学校一九一七年开始招收新生,校内设有实习工厂,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工艺技能。李石曾还与法船公司交涉,凡持有“法华教育会”证章的学生,船票一律半价。他还同法国各处工厂商洽,安排学生做工。并亲自教授课程。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
此次空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给中国在此之后的政治和文化艺术上造就出无数让人耳熟能详的名人,如周恩来、钱三强、张竞生、李健吾、潘玉良、林风眠等人。
李石曾的大半生奔波于欧中之间,一生创办中外六十多项公益事业,创建中法大学、孔德学校、中国农工银行、中法工商银行、上海及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世界书局等。一九一七年李石曾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一九二O年在北京创办中法学院,同年在法国里昂创办法中学院。一九二八年创办中央研究院,一九二九年创办北平研究院,同年出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一九二四年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李石曾在一九四九年移居海外,一九五六年从乌拉圭返抵台北定居,任国民党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一九五七年经上文说到的在台湾的高阳另一名人,旧友齐如山先生的居中介绍,以七十七岁高龄与田宝田女士结婚。一九七三年过世,终年九十二岁,葬于台北阳明山。他在国民党内被尊为四元老之一,其终生无一私产。
纵观李石曾先生的一生,终以教育、文化和科学为重,其中提倡并协办留学更是开风气之先,此举为国家培植人才远大之功绩实不可没。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石曾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开拓,为民族的自强寻找着出路。众人随在他的身后,循循而进,确实得益非浅。
于是我在今年夏季返国度假的时候,顺便到保定和高阳去了一次。得友人协助,我有幸还在保定城里的育德中学参观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展览。如今社会昌明,可以畅所欲言,展览中除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出大批共产党的骨干这一事实仍为内容之大宗外,当年李石曾先生在其中的行迹也终于有所提及,中国现代史留学运动史上如此这般的一番源流到底还是显露出来。